你在这里

股市怪象之独董不“独”不“懂”

独董制度实施十几年来频频被推上风口浪尖。原本是为制约、监督公众公司,却演变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欧美发达市场成功的“独董”分权制衡制度,在中国是否真的行不通?

“独董制度”初衷:呵护投资者利益

2001年,中国证监会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希望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法人制结构,用有公信力的人维护股民利益。

证监会的一份文件曾表述:证监会将用独董的良知与公信,去呵护弱势小股民。在防止关联交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3个问题上,独董们拥有特别职权。

独董最根本的特征是独立性和专业性。所谓“独立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行权等方面独立,不受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限制。所谓“专业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以及有关问题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发表有价值的意见。

独董不“独” 监督权有如花瓶

自独立董事制度出台以来,独董们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却鲜有体现,不怕独董当花瓶,就怕独董当害虫。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将独立董事形容为官商学结合的“走狗代言人”。

数据显示,A股市场2300多家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底,共有7893个独立董事职位,当年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支付的薪酬总计4.36亿元,每个独董平均薪酬5.52万元。

然而A股公司每年都会拿出数亿元支付给独立董事,但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仍然存在,每年也不乏被交易所谴责的上市公司,而在独立董事意见中,很少会听到反对的声音,或者有实质内容的建议。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按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独立董事一职,但上市公司自身拥有独董的选聘权及解聘权,一旦请来的独立董事真的行使监督权,只要逾越了上市公司的忍耐底线,公司随时可以将他扫地出门。

独董 不“懂” 来自高校学者占据大多数席位

有关资料显示,国内A股上市公司,7700多个独董职位中,来自各大高校的教授们占据了4502个职位,其中来自著名高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法学院的学者最受青睐。另有约3000个职位是由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担任。此外,独董职位中也出现了不少前任国家干部,2011年,就有300多位前任国家干部出任上市公司独董。

在美国,担任独董的专业人士、行业资深人士居多,比如大公司退休的CEO是比较受欢迎的人选,而高校教授、学者担任独董则比较少。因为国外企业更看重独董要有企业经营方面的经验。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章旺认为,目前很多独董完全是一种“摆设”,不懂财务知识不懂法律,不是业内专家,在董事会也很少发表有分量的意见。

出路:独董取缔还是改良?

自独立董事制度出台以来,便伴随各种质疑和反对之声,是否这一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权力制衡制度在中国行不通呢?

财经评论家周科表示,在欧洲股市,没有独立董事的设置,而是由监事会监督。可见,这不是一个必须设置的职位。既然独立董事不管事,废掉这个职位,还可减少上市公司的成本。

中国最早一批独立董事、并购专家王巍则认为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虽出现诸多问题,但应分阶段逐步完善。他把中国的独立董事之路分成了4个阶段。花瓶,找几个知名人士来当个花瓶;民工,比如财务顾问可以收到几十万薪酬,独董只有几万津贴;探子,证监会突然发现独董作用,便不断培训独董,设立独董条例,要求独董坚决站在党和证监会立场上;共存,独董必须是公司的董事,必须和公司共存亡,承担公司“作为责任”,也必须在公司承担“不作为的责任”。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