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奥巴马连任成功背后的华人影响力

奥巴马宣誓连任,试图在第二任期留下政治遗产。

1月21日,当奥巴马回到白宫的礼台上,手按着马丁路德•金的圣经,宣誓连任,台下同样的人山人海,同样的专注庄严,但四年前“革命成功”的狂喜却似乎被“同志尚需努力”的肃穆所取代。

的确,2012年的选举对奥巴马来说是场举步维艰的战役。一直到选前一周,部分民调还显示,其对手罗姆尼甚至已超越百分之五十的支持度。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奥巴马终于胜出时,美国大众的注意力不再只是像四年前在他的皮肤颜色和他所象征的理想与目标,而更是拿起放大镜审核:到底是哪些人的选票,在决定性的摇摆州间让奥巴马逆转得胜?各大媒体不约而同把焦点从单单白人多数在乎的议题,转到了少数族群身上,尤其是拉丁裔与亚裔美国人的影响力。

数据显示,71%的拉丁裔与73%的亚裔美国人将票投给了奥巴马。其中,亚裔美国人虽然目前只占全美人口的6%左右(约1800万人口),却在过去十年间以46%的速度快速的成长中,高于在美国任何其他族群,其中华人就占约四分之一。也难怪奥巴马阵营对于亚裔美国人的意见日渐重视,甚至在就职典礼期间就由白宫内阁秘书长卢沛宁主持一整天的亚裔会议。

就许多方面来说,美国华人对于奥巴马的支持其实并不太符合常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出版题为《亚裔美国人的崛起》的报告,华人是美国收入最多,教育水平最高的族群之一。他们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家庭观及传统道德的重,,以及对于努力与事业成就的肯定都远高于一般大众。从这些角度来看,他们对于提倡“大政府”,支持非传统家庭与包容前卫思想,且强调对于社会弱势者而非成功者提供福利的民主党候选人的支持,的确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华人的转变

事实上,华人对于民主党的认同是最近十年的新发展。在1992和1996的选举中,华人对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老布什的支持度持续高于民主党的克林顿。到了2000年,支持两党的华人数目差距才开始逐渐拉近。

对许多华人来说,这样的政治立场转变反映了世代的转变。对于中老生代的美籍华人,大多数为第一代移民,生活的重心多为安身立命,职场的角色也常为生意人与企业家,因此对于共和党低税与减少政府干预的原则较有共鸣。不少来自中国大陆,越南、柬埔寨等地的华侨也对民主党提倡的“大政府”理念有相当程度的不信任。此外,当时大多数的华人移民都有语言的隔阂,除了人数少之外,本身对政治的参与就有一定的难度。

然而,新一代的华裔子女对于政治就有相当不一样的看法。不同于他们父母的背景与价值观,这些第二、三代华人最首要的身份是美国人。当上一代的新移民多数生活在唐人街(Chinatown)等同族群聚居的小区中,现在刚踏入二三十岁阶段的华侨从出生起就对于自己身为少数与身旁文化的不同有所认知。从求学、就业到社交,第二代华侨的东西混杂的成长经验促使他们对于“身分”的问题与其他少数族群容易产生共鸣。也因此,许多分析家将奥巴马在华人及其他亚裔族群间的高支持度归功于他的“少数族裔身分”:一个美国与肯尼亚混血,又在亚洲长大的总统,让多数年轻华人能投射自身的背景,基于“同为少数族裔”的立场,因此“象征性”甚至是“情绪性”的票数超越了完全“理智性”的政策考虑。
背景决定选票?

有趣的是,虽然大多数非华裔人士认同这样的解释,只有极少数的年轻一代华侨认为,他们支持奥巴马的决定受到了本身背景文化的影响。如果你在纽约或旧金山的街头随意询问一位第二代华侨,问他若支持奥巴马,原因为何,他最有可能会说奥巴马的经济,教育,气候变迁,社会福利政策等所谓“理智性”的因素影响了他的投票决定。如果你再问他作为华人是否有所影响,他极有可能会立刻否认,有些人甚至可能会有些受冒犯。

“为什么人们总假设我父母的华人背景对我的影响,会高于其他美国人父母背景对他们的影响?”一位常春藤大学毕业、在纽约金融界工作的华裔朋友这么说。

他还补充说:“总体来说,奥巴马得到60%的年轻人选票,而罗姆尼只得到36%。换句话说,每个族群的年轻人都大量的转向奥巴马阵营。而我就只不过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而已。我就是另一个美国年轻人罢了。”

或许永远没有人能证明谁对谁错,但可以确定的是,奥巴马的连任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华人的政治影响力不再隐形于美国社会。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