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谁也不能把雾霾视为家常便饭

北京的雾霾天气又将持续多日,在这个冬天,“朦胧美”成了网络新的戏谑流行词。今起京城再中“霾伏”,市气象台上午9时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北京市将持续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同时,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报告,目前污染级别升至六级严重污染。这也是本月京城城区遭遇的第三次严重污染天。

相对于前几日雾锁京城引发的大讨论,这次“霾伏”中百姓表现的都很淡定。在微博上“朦胧美”的黑色幽默话题走俏,网友们纷纷晒出朦胧照,无需马赛克,也用不到蒙太奇,仅仅是实拍北京就已经很“梦幻”了。

网友们这种自娱自乐的黑色幽默透着股娱乐劲儿,更连锁着无奈。又雾霾了,好吧,减少出门、戴上口罩、尽量少开车。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余下的,只能祈祷着老天刮个五级大风,吹散雾霾,抓紧时间猛吸几口不那么呛人的空气。就像今天,据气象部门预报夜间有一股小北风,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你看,我们的指望全部都压在今晚的那一股小北风上了。

公众对严重污染的愤怒已经悄悄溜走,随之一起带走的还有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反抗无用,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受虐的自我安慰。这种无奈最终会成为对公共事务的麻木,先麻痹我们的神经,然后就是思维。

当然铭记这些问题不仅是每个人应具有的能力,更是媒体必须担当的责任。我们的媒体喜欢猎奇,第一天雾霾时,新闻铺天盖地,简直如同迎来世界末日;第二天雾霾持续时,新闻不新,媒体们摇摇头嘟囔着,这没什么劲了;第三天时,太多人习以为常,觉得这已经不再是新闻了,天天见还能算新闻吗?

这里存在着一个微妙的心理拐角。新闻之所以“新”,是因为它不常见,换言之,是新闻消息它具有的非常规性。如此说来,新闻叫做“异闻”也不是不可。我们的媒体如今追逐的是层出不穷的“新”,但是对于那种持续出现的“异”常常不自觉地就忽视掉了。

这不得不警惕,因为“非常规性”信息不断输入,很容易把人的常识改写。第三天是雾霾时,我们可能仍在疾呼“还我蓝天”,但是当到第三十天依旧PM爆表时,我们会认为天色本来就这样灰蒙蒙的。

所以,媒体不应错过“新”闻,对持续的“异”闻同样要保持敏感。呼吸与饮食无异,都是生存必须,即使我们已经中毒颇深,甚至对毒性有所抵抗,但仍要不断提醒自己,毒药永远不能作为家常便饭。

停止投毒,最重要的施力方是政府。对于这次雾霾污染,北京政府在预警方面做的比较到位,除了及时发布大雾黄色、霾黄色预警,同时也在提醒市民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嘱咐老人与儿童等敏感人群要特别注意。

没有公开就没有监督,一切的措施开展都要始于数据公开。未来,敏感地区应该增加空气质量预报次数和程度,PM 2.5这些数据要及时、多次通报,数据一定要真实。

除了公开当前空气质量以外,还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把控。要把所有污染源向社会公布,包括工厂、用煤、化工等所有污染源都上网公布,公众一旦发现,可以及时举报,由媒体和公众共同监督。

这些亡羊补牢的措施需要一步步进行,而从根源上需要扭转我们长期污染式发展的恶劣思维。这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老总一句话的事,需要我们的政府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奖惩机制,这就又与公众和媒体的呼吁监督密不可分了。

北京2008年的蓝天多令人心醉,仅仅时隔四年多,蓝天白云成了北京人心中的奢侈品。我们的空气好过、我们的天蓝过,这充分说明对环境的治理不是没有能力,造成现在这个局面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的面对态度。因为有能力没态度,北京被雾霾遮了眼。

政府就像一辆载满乘客的大巴车在一条叫GDP的高速路上飞奔,如果没有路边警示标志的约束提醒,很可能超速或者偏离主线。能起到减速、指路作用的就是公众的呼声与媒体的监督。如果公众总觉得此事与我无关、媒体也不把这种长期存在的“异”闻当“新”闻,那辆大巴车必定会跑偏很远。

个人的警惕、媒体的常识和政府的自知,在社会的发展工程中应该相互促进、相互引导。在雾霾污染这件事上,最先要做的就是各方都把它重视起来,时刻告诫自己,雾霾不是我们应该吃的家常菜。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