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两晋南北朝:刘渊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征战频繁,而且打得有点乱套。很多人会问,这段时期给历史究竟留下了什么呢?三国时代虽然也是互相的攻伐,但主题是演绎了忠义与智谋的主题。而两晋南北朝时代,演绎的又是什么呢?据我看,就是民族的融合。此时很多人当皇帝的时间都很短,别人都想来过一回皇帝的隐。即使是别的民族的人也不例外。这样在战乱中,导致毗邻中原的各个民族大举内迁,中原先进的文化影响了那些民族,很多民族从此被汉族不同程度的同化。那么少数民族的一些习惯与风俗也传到汉地。就这样在一片刀光血影的分分合合中,大体完成了周边民族的汉化过程,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历史的登峰创造了条件。

说到这里我们说点看起来有些题外的。在中土这个地方以汉族为中心,其他少数民族为辅助的群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其他各有特点的民族与发展的历史?为什么一个民族会有兴有衰?其实可以想象,一个地区出现一群有着什么样的文化的人这是自然而成的吗?根本就不会!中土是中华神传文化的中心,那么既然中土众生是承载着神传给人的文化,那周围的其他民族的出现,是否也是在起着辅助作用呢?这就好比一件衣服四周的花边或者用作装饰的纽扣等一样。没有这些辅助,这件衣服穿起来很舒服、很实用,却不会很好看。所以其他中土周围各个民族的出现是为了丰富文化而用的。而且当中土文化被人用观念束缚或压抑的时候,神就会利用其它周围民族的人对中原发动攻击,推动中原文化的发展与自净。突厥、蒙古和满清的出现都是为了这个。

这就好比一只兔子,如果没有天敌,那么他就会退化,逐渐的会失去它善跑的习性一样,民族的发展没有威胁,就会失去他的内在动力。很多问题就会积重难返,文化发展就会滞后。而且人间的理就是相生相克。一件事情没有人反对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会有对立面,就会有反对的人。

好了话题不往远说。言归正传。

刘渊(约251年-310年),字符海,匈奴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汉国的开国君王。
刘渊是冒顿单于的后代,只因为汉高祖将公主嫁给冒顿,并跟他称作兄弟。于是冒顿的后人也就姓了刘。他是匈奴左部帅刘豹的儿子。曾在洛阳做质子。后来在其父亲死后,借机回匈奴接掌其部属。在西晋出现八王之乱的时候,他拥兵自立。并于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自立为王,称作汉(后改为前赵,亦作汉赵),而且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又设汉高祖刘邦等八位西汉、东汉和蜀汉皇帝的牌位作祭祀,以汉室继承者自居。同时自置百官,正式建立一个脱离西晋朝廷的独立政权。310年,刘渊病死,在位六年,被谥为光文皇帝。

年幼嗜学

刘渊小时候很聪明、仁孝,喜欢读书。在他七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刘渊伤心的锤胸顿足的哀嚎,连旁边的人都被其悲伤所感染。为此宗族的人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就连敌曹魏的官员听闻他这个举动都十分的赞赏他,又是派人吊唁,又是送礼的。可见忠孝的人在哪个民族都很“吃得开”。

刘渊作为一位外族人,他十分的喜欢汉族的文化,自小他十分的好学。因匈奴这个民族本身没有文字,他要想学习文化,只能用汉字来学。后来他拜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刘渊尤其喜欢《春秋左氏传》及《孙吴兵法》,《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亦一一看过。同时,刘渊自以书传中都因萧何、陆贾无武迹;周勃、灌婴没文才而都遭受后人的妄论,认为只有文武兼备才能获世人欣赏,因而在精通文史之后,也习武,力争做一个文武全才。刘渊臂力过人,善于射击,可谓文武双全。一些当世的豪杰也愿意与他结交。

咸熙年间,刘渊到洛阳作质子,受到当时曹魏权臣司马昭厚待。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后,有人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刘渊,期望晋武帝能重用刘渊,武帝接见刘渊后亦对他十分欣赏,先后两次想对他委以重任,但均因孔恂和杨珧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由,并向武帝分析了刘渊如果掌握兵权,他就会篡晋自立,从而招致祸患。晋武帝就将想法搁置了。以致后来齐王司马攸见刘渊后,更建议武帝杀刘渊,以免除在其日后回匈奴得势之后,会对晋朝不利。但王浑反对。武帝同意王浑所言,最终没有杀刘渊。最终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祸患。

回匈奴得势,乘乱称王

巧的是正在这个时候,刘渊的父亲刘豹去世,刘渊顺利回到匈奴,接管了当时他父亲留下的部众。

刘渊在当地采取了如申明刑法,禁止奸邪恶行的措施,而且做到诚心与人交往,运用恩威并举的方式来笼络人心,于是匈奴五部中的俊才都投归刘渊,连幽州和冀州的名儒和寒门秀士都前来与他结交。永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当时由外戚杨骏辅政。杨骏根据当时的形势采用了拉远近攻的策略,树立私恩,便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但至元康末年刘渊便因部下族人叛变出塞而免官。不久成都王司马颖出镇邺城,拉拢刘渊封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召至邺城。

当时中原八王之乱战火再起,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及长沙王司马乂先后以军事力量上台掌权,司马伦更曾篡位称帝,天下大乱,盗贼蜂起。这给匈奴的强盛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刘渊叔祖父刘宣见到这种情况,决心乘着西晋朝政混乱振兴匈奴,于是秘密与族人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又派遣呼延攸到邺城通知刘渊。刘渊向司马颖请归未果,于是派呼延攸先回并州,命刘宣召集五部匈奴和在宜阳的一众胡人,名为支持司马颖,实质上却图谋自立。

后来,因战事的需要,当刘渊再次向司马颖请归的时候,司马颖同意了。刘渊回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后,刘宣便为刘渊上大单于称号,二十日之间就聚众五万,定都离石。及后刘渊被司马腾盟友击败,同时司马颖亦因受不住王凌大军的进逼而弃守邺城,带惠帝逃回洛阳。刘渊在刘宣的反对下,最终决定不援救司马颖,迁至左国城,又吸引数万人归附。

刘渊称王后,不断的四处攻伐、扩充疆土,使得西晋受汉国侵袭的地区大大增加。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攻破司州河东郡的蒲阪和平阳郡的平阳城,更迁都蒲子,令两郡属下各县抵抗刘渊的营垒都全部投降。同时亦派刘聪、石勒等南攻太行、赵、魏地区。

十月甲戍日(308年11月2日),刘渊称帝,改元永凤。在永嘉三年(309年)的时候,太史令认为都城蒲子所处偏僻崎岖难以久安,也不是王者之都,建议迁都平阳。刘渊听从并立刻迁都至平阳,并与此时改元河瑞。此时他依旧派兵侵袭中原,四处扩充疆土,但与西晋之间互有胜负。

次年刘渊病重,命太宰刘欢乐、太傅刘洋等宗室重臣入宫接受遗诏辅政。七月己卯日(8月19日),刘渊逝世,由太子刘和继位。九月辛未日(10月20日)下葬永光陵,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后改太祖。一代少数民族的名将就此如流星一般划过历史的天空。

据史书记载:刘渊对部众的暴行显得不能容忍,如一次派遣乔晞进攻西河郡,乔晞先杀不肯投降的介休县令贾浑,后杀哭骂他的贾浑妻宗氏。刘渊知道后大怒,将乔晞追回并降秩四等,又为贾浑收葬;将领刘景一次进攻黎阳,在延津击败晋将王堪后在黄河将三万多人溺死,刘渊知道后大怒,更说:“刘景还有何颜面见朕!天道又怎能接受这种事!我想消灭的只是司马氏,平民有何罪!”于是贬刘景的官位。

我想作为少数民族的将领,能做在作战中做到仁,懂得“人命关天”的道理,不能不说他是深受中原文化的熏染所致。况且刘渊在率领部族与西晋作战的时候,所涉及到的民族不止是匈奴与汉族,还有其他一些民族的人。这样在战争中,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了解。推动的中原民族的在文化上的成熟和发展。

战争,虽然是残酷的,是有损于百姓的休养生息的这是肯定的。但在西晋王朝当时的环境下有外族的侵袭与骚扰,也大大动摇了西晋的门阀与氏族的暴虐统治。此时的“大乱”为了隋唐时代中华文化走向顶峰提供了条件。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