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民企老板为拯救实业选择移民

变身“海归”争取超国民待遇

身边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选择移民,从制造业到大消费行业,从年轻的创业者到深耕地方数十载的资深企业家。难道“换国籍成民企过冬新衣?”一家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12月3日的博文抛出这样的疑问。

很多高净值富人的财富来自经营私营企业,其中相当比例的移民动机并非源于下一代教育,或是财富传承,而是基于企业“生存”这个更现实的考虑。《金证券》记者了解到,由于法人代表国籍变更后,有望获得“税收”、“用地”、“用工”等政策便利,甚至融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移民对企业主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下滑的时期,靠移民争得一口喘息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

只要政策依旧,经济环境依旧,民企中的“融资式移民”将会越来越多。李志起这样觉得。

抓不住地帮扶政策

到现在为止,徐浩移民加拿大已经一年了。移民时,他独立创业已经有5年,经营着一家属于消费类行业的中型规模企业。厂房原来安在石家庄的徐浩,后又远赴安徽办厂。在外人眼中,徐浩公司不断地“异地扩张”,看上去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只有徐浩自己知道,跑到安徽开个厂实在是无奈之举。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徐浩在石家庄设厂期间,河北省内因为接连出现多起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监管变得异常严格,一些针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也变动得非常快。徐浩在税收、用地、用工上都觉得难以获得支持。

谁知转战安徽也并不轻松。当地原先承诺的一些优惠政策和帮助支持,并没有如约兑现。这让徐浩感到深深的失望,为了让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移民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徐浩是李志起认识的民营企业家,对于其遭遇,李志起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说,“对地方民营企业来说,不管是政策上的、还是其他帮扶支持上的,承受的变动太多,而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民企最经不起这样的变动冲击。”

“出口转内销”

徐浩没有想到,移民后所受的礼遇,来得那么猛烈而迅速。

法人代表变更为外籍人士后,徐浩的公司2012年自然转为外资企业,按规定自动获得税收上的减免。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在安徽的工厂,一直以来因为土地问题迟迟没能扩建厂房,但外资企业的身份,却帮他迅速解决了这个难题。

“打个比方,原来工业用地政府给你可能要50万元一亩,但现在作为外资企业,可能只要20万元一亩,这给企业减轻的负担不是一点半点。”谈起朋友徐浩的这段经历时,李志起透露,各地在招商引资上一般会有几个考核标准:引入企业的知名度大小;是境内企业还是境外企业;技术含量怎么样;投资规模有多少。“如果是境外企业,那对地方政府而言要有面子得多,所以给予这类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也很多。”李志起说。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移民国外一般分为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徐浩这类民营企业家大多选择投资移民。以移民加拿大为例,移民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拥有160万加币以上净资产(约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并向加拿大政府指定并担保的基金投资80万加币(约合人民币500多万)。

虽然花费不菲,但因“出口转内销”后,能享受到此前难以奢求的超国民待遇,移民对民企的诱惑实在难挡。

曲线融资图存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家移民后,公司变更为外资企业,可以更方便在境外上市融资,甚至是进行国际并购。”李志起告诉《金证券》记者。

由于国内IPO是审批制,众多企业排队候审,一些急需通过IPO上市融资改变财务现状的民营企业想获得股权融资,但往往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运营受到很大影响。而在境外市场,尽管融资一般不易获得高溢价,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更为复杂,但实现上市却不难,只要有投行愿意承销,市场投资者认可就行。上市后运作规范、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还较容易获得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李志起透露,自己服务的公司大多是民营企业,所以深刻感到,虽然国内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众多的融资通道,但在实际操作上“普通民营企业根本靠不上边”。拿今年推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来说,不仅融资成本较高,并且仍需要借助知名的担保公司、与投行良好的关系来实现。所以,这类融资方式对急需融资解困的民企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金证券》记者采访期间联系到10位江浙民营企业家,其中6人承认“有移民的意向”,1人表示“不排除为了企业的发展,给自己和家人重新选择未来生活的方向。”只有3人表示,“对国外不熟悉,还是愿意留在国内,寻找其他方式让企业在弱市中生存下去。”

李志起透露,自己接触过的已经移民的民营企业家中,消费类和制造业的比例最大。“地方政府如果能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保持一致,金融层面如果能够给民营企业更多的空间,民营企业家才不会通过移民曲线自救,也会减少这种刻意的融资式移民。”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