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网络关注成为维稳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表《社会蓝皮书》,建议政府明年应透过观察网络民意来缓和越来越剧烈的社会对抗,实现维稳。

中国社科院星期二发表2013年《社会蓝皮书》称,中国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而其形成原因,以征地拆 迁冲突、环境污染和劳动争议为主。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一半左右,环境污染和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30%左右,其它社会矛盾引发的事件,占 20%。

报告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显示重要影响和力量。青少年个人权利意识觉醒,擅于运用互联网,90后已登上互联网舆论舞台,但部分人表现偏激,引起忧虑和争议。政府应借助互联网观察网络民意,缓和社会对抗并实现维稳。

该蓝皮书在阐述互联网所催生的舆论格局时,更引用香港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透过社交网站“脸书”号召12万港人集会反对“国民教育”的例子,敦促当局要观察网络民意。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则说,加强互联网立法规范管理应该是发展趋势,任何人违法,就应依法处置。

分析表明,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一半左右,环境污染和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30%左右,其它社会矛盾引发的事件,占20%。

====

昨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评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如下:

“是最精彩的,也是最嘈杂的……”这样形容互联网,是不少人的同感。互联网作为一个崭新的平台,给人们带来社交互动、信息服务、观点交流等极大便利,同时也给人带来许多困扰,商业欺诈、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等。

发展是这样快,上网是这样简单,再加上网络的虚拟和匿名,以致许多人“不假思索”就参与其中。应当意识到,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网上的言行也会有 意无意触犯法律。因为,其对个人以及社会造成的伤害,也不是仅仅存在于虚拟世界当中。那些受到欺诈、侵权、攻击的受害者,痛苦并不比传统形式伤害减轻分 毫。

开放的中国需要文明法治健康的网络世界,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广大网民,都应该珍惜这个平台。要求人人都用正确的方式说正确的话,是不现实的,但也应有法治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必须的。因为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这都是构建公序良俗的基础。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