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写给想让孩子出国的家长们

写给家长们的原因是,家长其实是众多孩子留学路上最卖力,但常常扮演最不讨好的角色的一群人。感觉他们像是精力充沛的蛮牛,在为牛犊们实现出国梦这条道路上心甘情愿地撞的头破血流。

(注:我的经验真的只适用于众多平凡非各种“二代”、非就读名校的人。个人经历是高二决定出国,高三被拒签一次,最后考了托福跟高考,拿了一般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纽约读完本科,现在常住纽约工作。)

是你的梦想还是他/她的梦想

我们的父母说实话是很不容易的,我指的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家族里最早接触过外语,做过留学梦的人,但绝大部分的人又因为各种客观的、主观的、悲观的原因而放弃、忘记的。这种敢梦却不敢想的年代其实是很痛苦的。我不能说所有,但是我肯定,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觉得让自己的孩子出国时实现了他们自己的当年的梦想。这跟要自己的孩子学钢琴是因为自己以前的音乐家梦想,要自己的孩子学芭蕾是因为自己当年的舞蹈家梦想如出一辙。

我很清楚,我爸妈也属于这号人。去看看家里书柜里泛黄的舍不得扔的成人自学英语教材和听听爸爸为数不多的字正腔圆的英文发音就明白了。但是我自己的决定是在高二做出。理由很简单,我不出国,我就玩完了。高考的分数估计只会让我读一个民办大学,靠我妈爸供养4年毕业,然后托关系找个一般的工作。干一份鸡头或凤尾的活儿,结婚、生子,寄希望于下一代。(我17岁时真就想得怎么明白了!)于是我跟我妈说,我要出国。我妈顿时无语,估计以为我疯了。高二下半学期,时间长不长,短不短。万一没成,说不定高考都得搭进去。还好,我有我舅舅。在美国呆了10多年并且是大学教授的他,为我的出国考虑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以至于我妈没有成为众多蛮牛中的一头。

于是当时,我搬出了住校宿舍,开始高考、托福一起整的日子。里面的细节跟所有学英文、背单词“头悬梁锥刺股”的经历一样。说实话我不是很用功,因为这段苦战复习的记忆里,有我跑网吧上通宵跟看韩国综艺节目的画面出现。但是,我也知道我跟我的家人付出了多少。我深深地记得我半夜1点背着俞敏洪老师的红宝书的第N页,鼻血吧嗒、吧嗒的留到书上的情景。由于鼻子骨头的问题,当时我埋头过久,甚至睡觉姿势不对,都会导致流鼻血。后来,妈妈告诉我,有次来我和同学合租的公寓时,看着我的脸都是青的。她什么都没说,怕让我感觉精神不够振作。

我写这些不是单纯要说,我的“惨痛励志”经历,而是我想让家长搞清楚,如果孩子自己本身没有原动力,他/她不会对自己狠。在后来签证通过之后,妈妈曾告诉我,如果当年我没有开口说要出国,她也许会很自责,她会觉得有些在我教育上的决定做得还不够好。养孩子本来就是赌博,而且结果经常是双赢或者双输这样的极端。你准备好了吗?想清楚了吗?

你准备好了吗?

我自己认为,有些家庭是适合让孩子独自出国,有些是不适合的。这个度,看个人而定。比如女孩子跟男孩子出国就不同;有亲戚在外照顾和没有任何亲戚在外也不同。

你忍心听你女儿在电话里哭着跟你讲,她站在十字路口兜售饰品,手指冻得跟胡萝卜一样吗?你准备好,你女儿告诉你,妈妈爸爸我谈恋爱的,对象不是中国人吗?你准备好,你的孩子告诉你,爸妈我搞不懂程序,把学生身份弄丢了,必须遣送回国吗?你准备好你女儿电话里虚弱地告诉你,她来例假痛到不能去上课,身旁没有一个人照顾吗?

你做好了承受你同事夸自己在英国的儿子获得什么什么奖学金时,你在美国的女儿却还要在餐馆打工赚学费吗?你准备好你的宝贝儿子告诉你,爸,我毕业了,在这儿找不到工作,问你咋办吗?

可能好多问题你都没有想,也不敢想,也想不到。我现在想得到,因为这些都是我听到过、看到过甚至亲手经历过的。

很多家庭的情感注定就是父母跟儿女“粘稠度”较高或者过高的。一天至少三通电话,两次视频的,我个人无法忍受。估计跟我属于单亲家庭、父母开明、住校经历达6年有关系。亲,不出国,不会死!条条大道通罗马。心理建设比钱财具备更重要。

不懂的你就别问了,问了你也不懂

当年填美国学校各种申请表格、签证表格、出国材料等时,我妈就说了一句话,“我反正是看不懂的,你自己搞定。这个都搞不定,你也就不用出国了。”我不用说后面的,你们懂得。我妈基本没有给我任何从选专业到选学校的建议。(补一句,我出国没有找中介代办)告诉你的孩子,世界上有个东西叫做网络论坛,还有个东西叫做百度。让他们搞定自己的命运。

我出国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叫《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这本书很有用,但是我用得最透彻的部分是坚持为自己设置智囊团。比如当时我知道,针对出国这件事:选专业学校我要问我舅舅,考试复习策略我问我已经考了两次托福并且成绩都不耐的死党,心理状态调整我找我爸,以此类推。

有两点原则我坚守1,不跨领域。心理状态有问题我绝不找负责选学校的智囊团成员。2,意见吸取不过三。管它多错综复杂的事儿,我最多也就问三个人。三个人过问过后的最坏结局就是各执一词。最好结局就是意见一致。再问多人也没用了,这个时候你就要像歌词唱着“别人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回国这一次又有家长问我,你说学文科的,出国选什么专业好?我不假思索地答,经济。(这是我美国友人教我的,因为这个答案永远不会错,通俗、易懂、切时政)当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其实很想反问,你预算多少?孩子多大?数学好吗?托福考了吗?去美国东海岸还是西海岸?孩子自己喜欢什么?你知道大学怎么计算学分吗?你去过美国大学吗?你知道问的这个人的留学背景吗?

作为家长,你如果此时此刻已经晕了,那你自己的功课就还没有做好。与其听我跟你“敷衍”得模棱两可,云里雾里,不如学我妈,什么都别问,孩子自己能搞定先搞定,需要帮忙时,他们会问你,而且相信我,他们向你询问、索要的东西,远远比你想象地具体、实际、靠谱得多。

留学这事儿说大可大,说小可小

亲们,来美国真的很容易了。如果以前来美国的难度系数是9.5(满分10分),那现在的难度系数估计顶多是5.0。除非你的情况真的很特殊。如果像我这样,非名牌大学录取、无奖学金、被拒过一次、有亲戚在美国(移民倾向)、还是签的本科的都可以出来,我觉得其他人不是在干一件mission possible的事情。

话说回来,旅游、商务等形式也可以来美国看看。最怕是就算给了你一个卡内基大厅,你还是只能唱一曲ABC字母歌。去一个新的国度,是为了打开你的胸怀,而不是研究学校隔壁那家超市的花生油在打折;是为了感受不同的文化,而不是在地铁车厢里毫无忌讳地吃着味道重的中国菜;是为了练就一种见过世面的气度,而不是偷公司的免费卷纸放自己家用。

套用潮的话,如果留学让你变得猥琐、屌丝而非自信、乐观、有同理心、懂得感恩,请你三思而后行。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