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大陆台商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台湾企业仁宝计算机集团成都厂区22日的大规模罢工事件

大陆曾经是制造业天堂,但现在已经变成制造业的地狱。想继续做的台商固然要面对工人难找、工资猛涨的问题,不想做、想收掉的台商,只要消息传出,马上就被大陆员工围厂停产。真的“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生产被迫中断6个月

10月分,鸿海郑州厂和仁宝成都厂先后传出罢工事件,而罢工的理由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像是“品管要求太严”、“加班太多”、“十一黄金假期没放假”。

留在沿海的台商这时候如果想迁厂,只要消息走漏,马上就会被大陆员工围厂,要求加发遣散费。

年初,一家东莞台商家具大厂只是着手把产能转移到其他省分,消息传出后,接连遭到员工围厂,生产被迫中断6个月。11月,深圳的笔电零件厂──协禧也是想把产能逐步移到昆山,员工就要求公司结清年资,要求不成,就发起罢工。

在行政权至上的大陆,这些不合法的罢工事件接连发生在台商身上,与当地政府的处理态度息息相关。

维稳 官方护航劳工

因为在“维稳”的国策下,一个地方只要爆发像“罢工”这种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事件,主政者就可能被“一票否决”──下台。

因此,在协调劳资纠纷时,大陆政府比台湾政府更坚定站在劳工那一方。举例说,厂商在申请破产清算时,第一顺位就是要付员工足额的资遣费,其次才是返还政府的税费减免,最后才是赔偿债权人。

以下就有一个案例,充分说明现在台商“进退两难”的处境。

距离深圳机场只有半小时车程的深圳松岗镇,是台商进前广东最早落脚的地点之一。当地原有一家1992年就设厂的台商玻璃灯具厂,现在这家工厂已经迁往广东北部,由第二代接手管理;创办人台商蔡老板现在很多时间是在台湾陪家人,回想迁厂前,工人趁机罢工“要钱”的往事,心里仍有气。

当时,蔡老板打算到工资、土地较低廉的粤北设厂,并逐年缩小深圳厂的规模,没想到消息走漏后,就接连发生数起员工围厂事件。更有两批离职员工集体控告他“未发加班费”。

其实,加班费早就纳入工资里,每月按时拨到员工银行帐户,只是过去没有要员工在工资条上签字,因此无法证明员工确实有拿到加班费。这两件劳资纠纷原本经过仲裁,已经判定台商胜诉,但当地法院还是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判台商必须补给每位员工5千元(人民币,下同)的加班费。

刁难“技术性问题”

除了员工罢工、围厂外,台商想关厂、迁厂的最大风险还是来自当年“笑脸迎人”的大陆地方政府。很多台商反映,当工厂才传出关厂消息,地方官马上就来找麻烦。除了税务机关,卫生检查机关也上门,提出一些“技术性问题”为难台商,像是指控工厂“粉尘太大”,要求每位员工必须到指定医院检查,有些台商工厂有近1千名员工,按1人160元的检查费计算,就要16万。

还有,消防单位也会在台商打算迁厂或关厂前,上门算“历史总帐”。特别是东莞、深圳很多郊区,过去几乎是没有规画过的工业区,台商老板在当地建厂,爱怎么盖就怎么盖,但现在麻烦来了,如果严格按照消防法规取缔,几乎没有一家工厂能够合格。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不管台商的苦,仍然硬要厂商重新规画厂区,造成多家工厂的生产线调整不及,影响到订单交期。

不想亏钱 转回台投资

前深圳台商会会长黄明智早在2008年金融风暴,就看到大陆越来越不适合开工厂,而及早规画回台投资事宜。黄明智那时就说:“现在不要再跟我说什么OEM、ODM,什么升级的事。”对于加工贸易的冲击,他的因应之道很简单,“各个工厂自负盈亏,由各厂总经理负责,目标只有一个,不要亏钱;工人走了,不再补;不够的料件,向别人买;如果再做不下去,就把工厂停了,把厂地转租给别人。”

2010年在两岸签署ECFA后,黄明智看到台湾制产品在大陆市场的潜力,率先投资投资10多亿新台币,在苗栗后龙兴建卷菸厂,现在已经成功返销大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