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当美国成全球能源高地

依托“能源独立”战略和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发,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已崛起为可跟中东比肩的全球能源高地,世界能源、经济乃至地缘政治版图正在经历着深刻改变。

美国曾是全球进口量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为此,自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美国一直将提高能源独立性作为能源发展国策。

近年来,这项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特别在石油安全领域出现了一些标志性变化:美国石油需求从升转降,彻底扭转了能源自给率下滑态势。过去六年,美国能源自给率逐渐提高,去年达到81.4%。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87%。

随着近海油气田的开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新能源开发,美国对石油的过度依赖程度去年降至44.9%。这要归功于“页岩气革命”,这是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出现拐点的重大突破口。

现在,页岩气产量已相当于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3%,遂使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天然气第一大资源国和生产国,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石油供应月报》显示,去年,美国炼油企业出口的汽油、取暖用油和柴油总量首次超过其他单项产品,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的净出口量达每日5.97万吨标准油,1949年以来,美国首次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

近年来,美国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加之经济衰退引发的消费乏力,美国石油需求量已由2005年的9.4亿吨降至2010年的8.5亿吨,降幅9.5%,为10年来最低需求水平。据EIA《2012年能源展望》预测,2010年至2035年,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将以平均每年0.5%的速度下降。

由于墨西哥湾等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从美洲进口石油的力度加大,美国石油供应呈现出向本土及周边地区收缩的态势,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逐步减少。

2010年,美国自中东进口原油仅占总进口规模的14.9%,较1977年最高时期下降12.9个百分点;而从美洲进口原油从1977年的10.7%大幅增至2010年的71.1%,使其成了美国后院的“油库”。

“能源独立”,不仅对美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供给支撑,更将使世界能源格局发生巨变,甚至影响全球战略布局。金融危机以来,在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的框架下,“出口倍增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等一揽子计划凸显出“美国制造”战略转向的轮廓。

美国制造业正在长期结构性改进中进入上升期,能源价格下降大幅降低了制造业成本,有力推动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复苏和制造业的复兴。

2000年至2010年,美国油气贸易赤字累计高达2.15万亿美元。其中,原油贸易年赤字从894.1亿美元涨至2587.4亿美元,增长了近两倍;天然气贸易赤字则在2005年后逐步走低,从2005年的318.2亿美元回落至2010年的124.8亿美元。

显然,随着美国对国外能源依赖程度的降低,经常账户收支将有效改善,从而支撑美元步入强势周期,并进一步引发全球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回流美国。

目前,除美国页岩气产量飙升外,加拿大油砂矿、墨西哥湾和巴西深海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一条新的能源轴线已在西半球悄然崛起,北美正在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版图中隆起的板块,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东地区能源的战略地位,由此深刻影响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格局。

眼下,全球能源消费的重心正向新兴国家转移,而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特别是中东能源消费的主力。

以20世纪90年代日本从中东的进口量超过欧洲为标志,伴随其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东亚和南亚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猛升。

2000年至2010年,世界基础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增长率为2.67%,其中,北美、欧洲和独联体地区年均增长率仅0.2%,而亚太地区则为6.34%。中国和印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份额由2000年的9.02%和3.44%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20.82%和4.38%。

随着美国能源需求渐渐回归北美,欧洲也更多地依赖俄罗斯、中亚和北非,中东将在更大意义上成为亚太的中东。因此,未来围绕石油的核心矛盾,将从OPEC与OECD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与OPEC之间的供需稳定问题上。

“能源独立”战略为美国加速战略东移创造了条件。美国的全球能源战略始终兼有“内保安全”和“外谋霸权”的双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维护石油美元霸权体系为核心,控制能源产地和能源通道,实现国际石油战略和地缘战略密切结合、国际石油战略和谋求霸权密切结合。

从这个角度上说,“能源独立”虽然使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减少,但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对中东的战略控制,相反将使美国对中东政策立场更趋强硬。

也许,今天世界经济的变局,正是能源变局力量作用的结果。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