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云河月】历史天空的群星(四)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关键战役。曹操以三万兵马大破袁绍十余万大军于官渡,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有人说曹操破袁绍是以弱胜强,对此云河月不敢苟同。若说鸡蛋碰碎了石头,鸡蛋没破,那真是以弱胜强。不过从古至今,有谁见过能碰碎石头的鸡蛋?

有人说滴水穿石是以弱胜强,他们就没有想过要有多少滴水,花了多长时间才能穿石?把前前后后所有参与穿石的水汇聚在一起,别说这块石头了,连泰坦尼克号都能淹没了吧。所以强胜于弱,鸡蛋碰不过石头,这是古今不变之理。然而谁弱与谁强,可不是人表面上所看到的。人以为水是最柔弱的,然而老子却不是这么看的,老子看事物的角度与常人不一样,他看到的是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曹操能够战胜袁绍,绝不是以弱胜强的奇迹,恰恰是以强胜弱之必然。对此不仅曹操的谋士郭嘉、荀彧看到了,张绣的谋士贾诩看到了,就连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也看到了。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这些三国演义中出类拔萃的智谋之士,他们都看到了曹操之强,袁绍之弱。曹操究竟比袁绍强在哪里?让云河月来说,就是强在心性上。

我这么一说想必是耸人听闻了。曹操与袁绍,究竟谁的心性更好?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经常把“心性”挂在嘴上的人哪,估计十之七八会说袁绍的心性比曹操好。因为在他们看来,曹操的心性多坏呀,“宁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这不是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座右铭了吗?这样的人哪有心性可言哪?所以让这些人去领兵打仗的话,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恰恰是这些人的观念太固执,知识太狭窄造成的。心性的内涵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表面上学雷锋做好事那一点点。三国演义也好,封神演义也好,对于戏台上不同角色的扮演者,心性有不同的表现,那就是他们所演之义。

貂蝉的心性好不好?我说非常之好,因为她把自己所应演之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后人看三国演义往往只见关羽之义,不见貂蝉之义,千百年来委屈了这位演义的奇女子,所以我在本系列的第二篇中着重讲了貂蝉之义,让现在的人明白演好貂蝉这个角色,演好这种义有多难。

同理,华佗有华佗之义,那是作为一个医生的义。曹操也有曹操之义,那是作为一个主公的义。这个主公要上马领兵征战,下马治国安民,那么他所演之义能和一个医生一样吗?从整体上来说,整部三国演义,演的都是一个义,没有第二义。然而就具体角色而言,每个人所演的都是他们各自不同的义,所走的也是自己的演义之路,彼此之间无法参照的。

作为一个医生,华佗的义,华佗的心性主要体现在他的医术上。医术越精湛,救人越多,这个义就演得越充分,这也是华佗本人心性高低的体现。然而曹操所演之义,他的心性表现却与华佗大相径庭。作为一个霸主,一个被后人视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曹操,他的心性体现在除暴安良,抑制权贵豪强上,体现在重法治,求贤若渴上,体现在屯田制、官渡之战上,体现在《观沧海》、《短歌行》上。那为何要用孔融、华佗的标准去衡量曹操的心性呢?

打仗就要杀人,打大仗,打大胜仗必然要杀更多的人。然而如果没有曹操去打官渡之战这个大胜仗,没有人去演这个义,没有给后人留下这种文化,后人又如何知道战争该怎么打?更不知道如何打赢以少胜多的大胜仗了。战争是决定天下兴亡、众生安危的大事。绝非袁绍那样只会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人所能胜任的。在战争中如何体现将领的心性,如何从领兵将领的心性表现上看到战争的胜负成败,在三国演义中最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官渡决战之前,世人大多都被表象所迷,认为袁绍远比曹操更强大。然而当时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就已经看出了曹操十胜,袁绍十败的理由。可谓洞若观火,令人拍案叫绝。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郭嘉是怎么分析的。

(曹操)乃问嘉曰:“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郭嘉以上这段话被此后官渡之战的结果所证实。为何郭嘉有如此惊人的先见之明?因为作为一个智者,郭嘉不为各种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他所看的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因素——心性。以上十胜十败,无一不是曹操心性之胜,袁绍心性之败。正因为郭嘉早就看到曹操的心性比袁绍实在高出太多,所以才断定曹操必胜,袁绍必败。由此看来,两军交战之前,其实胜负已然分晓,那是双方主帅的心性高低所决定的。

袁绍家四世三公,是大门阀出身。汉代的大门阀除了外戚之外多为儒教高层知识分子,说的是儒家仁义道德的名教,行的是周公、孔子那一套繁文缛节的礼教。然而到了东汉末年,儒教已经蜕变为袁绍这样所谓“四世三公”的上层门阀权贵、既得利益集团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仁义道德虽然被这些名门望族挂在嘴上,然而却越来越成为其沽名钓誉的装饰。虚伪失真成了当时袁绍为代表的汉末上流社会的通病。他们普遍以儒教的“道德”教条代替法治的后果是由朝廷开始的从上而下的失序与混乱。

相比之下,性格率真,待人以诚,重视法治,讲求效率的曹操更近于“道”。因此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也是三国演义中真义与伪义之间的一场大决战。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真胜于伪,这也是三国演义要演给后人看的一场重头戏。这场戏就是为了告诉后人: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心性强大那才是真正的强大,真实不虚伪的心性才是真正强大的心性。

同时,袁绍的失败对后人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人看到盛名之下,往往其实难符。常常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人,未必心性有多高。所以与其看重什么天下第一、世界最大,还不如回过头来扎扎实实修好自己的心性,也不至于空有兵多将广,这么多年还迟迟打不赢胜仗,闯不过关去。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