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李鸿章手下的“海归人才”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李鸿章等人的赞助下,第一批留美学童乘坐轮船,浮海而去。八九年后,他们回到中国。李鸿章认识到他们在美国所受教育的价值,将许多人安置在自己手下,有的去了天津的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有的进了电报学堂,有的被送到开平煤矿。这些留美学童年纪甚轻,当时尚未成为李鸿章幕府中的重要角色。

然而,有三个年龄较大的留学生,则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他们并非来自第一批留美学童,而是单独出国留学的。这三个人是———马建忠、罗丰禄和伍廷芳。

马建忠出身于江苏的一个缙绅家庭,被李鸿章派往法国学习,一度在驻巴黎的中国公使馆任参赞。他回国后不久,李鸿章就在一封信中提到,马建忠正“讲习交涉律例”,学习外交事务。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朝与英国、美国和德国谈判时,马建忠充当了李鸿章的代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他陪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次年又陪李鸿章环游世界。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罗丰禄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从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之后成为驻英公使郭嵩焘的随员。他加入李鸿章幕府的确切时间尚不清楚,但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李鸿章评价他说:“罗丰禄学有根柢,当差甚勤。”罗丰禄长期担任李鸿章的机要秘书和翻译。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通过李鸿章施加影响,罗丰禄成为中国驻英公使,不仅熟知欧洲的风习礼仪,而且精通英语口语。李鸿章访问欧洲时,他那机智的谈吐和得体的措词,受到欧洲各国显贵的一致赞扬,这多半要归功于罗丰禄,正是罗丰禄将李鸿章在招待会上的致词翻译成英语的。据说,罗丰禄将李鸿章在维多利亚女王留言簿上写的一首中国古诗,用莎士比亚式的语句译成了英文,深获女王的欢心。

李鸿章的第三位“海归派”幕友是伍廷芳。他生于广州,15岁开始学习英文,此前已经在新加坡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他远赴英国学习法律,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英国法律界的中国人。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伍廷芳接受李鸿章的邀请,来到天津加入李鸿章的幕府,做李鸿章的法律顾问和外事代表。在幕府期间,伍廷芳对铁路建设产生兴趣,促成了开平铁路公司的成立并成为其总办。他还随马建忠、罗丰禄一道陪同李鸿章去马关谈判。进入民国,伍廷芳曾任外交总长职务。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