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人民币挑战美元的底气在那里?

人民币与美元在全球较劲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在坊间引发出人民币集团在亚洲取代美元集团的感叹。过去两年里,美元已大幅走软,对主要货币汇率自2009年以来下降了20%左右。由此,一种过于极端的看法浮出水面,即人民币将很快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从而成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

10月21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中国货币在美国后院崛起东亚》的文章指出,东亚现在存在一个人民币集团,因为这里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韩国、印度尼西亚、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对人民币的跟踪比美元更密切。例如,自2010年年中以来,韩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相仿。只有香港、越南和蒙古国三个经济体对美元的跟踪比人民币紧密。

这一变化缘于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崛起:中国在东亚各国制造业贸易中的比例从1991年的2%升至今天的22%左右。与此同时,从2008年12月起,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仅同韩国的货币互换规模就达700亿美元。

的确,货币互换协议不但为周边经济体提供了支持,也有助于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其成为地区甚至全球主要货币的进程。受货币互换协议的鼓励,在中国和那些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他国之间,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将会越来越普遍,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以新兴大国的身份、蒸蒸日上的国力,仿佛令人民币底气十足,一些专家开始探讨“人民币国际货币化”,甚至“人民币取代美元”。

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经过10到15年的运营,人民币有望成为可和日元、美元、英镑、欧元相抗衡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可能需要一定的过程,有必要提供给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所能投资的金融工具,逐步开放相关市场。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回避、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李稻葵对人民币国际化设定的时间表看上去很美,但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强有力的依据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确是一个大趋势,但它的最大障碍在于,迄今仍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其稳定性来自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国家政策调控,在这种情形下,货币的稳定性势必受到极大制约。

一个通常的说法是,一个国家所发行的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有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中央政府;第二,这个货币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货币,这个国家必须要有强大的创造真实财富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教育、科技、企业制度和整个经济制度的安排;第三,要有一个非常完善、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

对于中国来说,上述条件中的第一项没有问题,而条件中的第二项、第三项确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软肋。

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即使中国和若干国家达成人民币结算协议,那些握有大量人民币结余的外国政府和企业无法将这些货币用于其它目的,而只能用来购买中国产品,这不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贸易顺差,且无法使这种双边交易扩充为区域性、国际性的普遍交易。

近年来,中国购买力虽上升迅猛,但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狭窄的范围,不仅如此,中国还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贸出超国,拥有最庞大的外汇储备,这种模式不但无法确保人民币大量投入全球性流通。相反,会令现有国际货币更多渗入中国经济,其金融“被美元绑架”的现象不时显现。

很显然,人民币要取代美元,是建立在美国经济深陷衰退的基础上的。然而,只要美国市场仍然是全球最举足轻重的进口市场,只要美国仍然享有金融证券交易的支配权,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难以撼动。短期内,美元不会有替代者。必须承认,人民币暂时还没有挑战美元的实力。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世界权力向东方转移已是必然,因而人民币取代美元也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国家,都习惯于凭经验去看待世界,如果中国崛起为世界最强国,他们就会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去塑造世界。但是,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另一回事。站在今天来展望,未来10至15年人民币将抗衡甚至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预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