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当局消解薄熙来“正面形象”

去年两会上,薄熙来的黯然背影

中国官媒发布薄熙来案将于本周四在济南中院开审消息后,各大网络关于此事件的内容再次“选择性解禁”,但声援薄熙来内容和孔庆东等力挺者的微博遭到封禁。评论人士指当局试图消除薄在民众间的“正面形象。”

新华社济南8月18日公布消息,薄熙来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一案将于2013年8月22日8时30分在济南中院第五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早在7月25日官媒宣布薄熙来被公诉消息后,各大网络动作一致地转载新华社评论"薄熙来受审,令出一门方能不偏不倚",强调"维护中央政令统一,地方必须要维护中央的权威",暗指薄为"封疆大吏。"

本次开审消息之后,除香港"凤凰网"发表"薄熙来是'英雄'吗"的评论文章,门户网站"腾讯网"在评论版块发表"不要对薄熙来心存幻想"。前文抨击薄熙来在重庆施政,导致地方举债和透支,法治不存;特别是"打黑"无异于"杀鸡取卵,是蛊惑人心的政治投机"。文章还质疑薄熙来推行的"唱红":"这种形式主义到底能起多大正面作用?是在浪费公帑,也唤起文革记忆"等。后文则指"薄熙来夫妇让人见识了滥权者的专横,薄熙来之'为民',造势大于实际",因此"要依法审判薄熙来,再申法治的威严,对薄的政绩不必感恩戴德,对他的贪腐失职却必须问责和批判"等。与几年前薄熙来仍在任之时的文章截然相反的内容,在薄案开审前遍布网络。

中国用户最多的新浪微博,"选择性解禁"和薄熙来有关的内容,但薄一直以来的拥趸者北大教授孔庆东和其他声援薄熙来的微博遭禁发。据"自由微博"收录的近两天内被中国官方屏蔽的微博显示,左派力挺者"勇敢的春之声2015"微博内容"中纪委用那么多人,耗时一年半从薄的履政地开始查,大连当年的官员不检举就下课为代价、实德以被停贷后破产为代价,终于查出10年前的'可疑线索'让人感到愤怒"。网友"颂英"称:"人民知道,人未抓,'罪'已经有了;案未审,判决也已经有了。因为,罪名可以捏造的,与事实无关;结果是权力定的,与法律无关"等皆遭到删除。

在薄被公诉消息之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曾引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评论,指出中国当局滥用法律排除政治异已,但中共当局试图控制该案的影响,因为薄在有3000万人口的重庆主政时,"共富、反腐"等承诺得到广泛拥护。而此次中共当局对薄熙来做出政治问题法律化处理,"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名试图击溃薄熙来一直以来在民众中的"正面形象。"

"将薄塑造成'变质的党员',党处理他是对的"

中国学者、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前研究员姚监复向德国之声表示,接到有关部门对他本人的通知,不允许谈论薄熙来事件,由此可以想见中共当局在薄案一事上,希望压抑住"不和谐声音",以使审判顺利完结并使该案消失到民众记忆之外。中共对此案久拖不决,最终以涉"受贿、贪污、滥用职权"加之早期的"与多位女性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等为治罪理由,使薄熙来形象在民众中逐渐坍塌,而且希望即使如此亦不会影响中共整体形象,这也是中共一直以来惯用的手法,将权力斗争成功"包装"为在民意支持下对"犯了错误"的个人的惩处。

姚监复也表示,中共当局对薄熙来贪腐等追溯到他早期大连执政时期,将其塑造成一个"变质的共产党员"形象,但如果再往下追问,依然会影响到中共形象甚至制度根源的问题:"你要是问深了不行。'薄熙来很坏、坏透了,从大连就坏了',那好,那么坏的人为何还要提拔他当辽宁省省长、商务部部长、重庆市委书记、当政治局委员?是不是制度有问题,制度就培养坏人、使用坏人、重用坏人?如果大家要是分析到政治制度上,当局就不干了,只能说薄熙来本人是坏人,党现在处理他是对的。但老百姓也会思考,为什么这么一个坏透了人几乎要当政法委书记?"

"薄熙来路线和胡锦涛、习近平有何不同?"

姚监复也分析,中共在薄案上无论怎样试图消除影响,但薄实则绑定了中共整体:"薄熙来给毛泽东塑了高高的铜像,唱红歌,打黑,说让农民进城,买房子一百元一平米、租房10元一平米,他搞的是民生这一套,这样的话'重庆模式'是不是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重庆是代表?他的路线和习近平、胡锦涛的有何不同?当时六个常委为何都去支持?"

姚监复认为尽管薄熙来案是政治权斗的结果,但对于中国的未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将一个政治局委员拉下马,把重庆模式等于推翻了,也证明中国模式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薄熙来这事从反面来看,可以证明一党专政在重庆的实验大大失败了,给中共大大丢丑了,所以应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尊重普世价值,尊重民主宪政。如果最基本常识都否定的话,出来第一个薄熙来,接下来还会出现另一个。"

目前媒体人罗昌平等人在网络上公开呼吁真正公审薄熙来,认为"此案公开公正审理程度,应是观察未来法治的一条红线"。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政治秘书鲍彤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表示希望中共当局将薄案的全部真相公开。但姚监复对此表示并不抱希望,他认为中共当局在薄案的审判上会是"鲍彤式"审理方式,即前面是只有几个人参与的秘密审判,最后五分钟宣判时,放入旁听人员,营造一个公审假象。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