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为何选择性地恨日本?

历史上残害中国人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从胡人对汉人的屠杀,到元朝把汉人当下等人。从满清入关到日本侵略,后来又有苏联红军在东北奸淫妇女,印尼迫害华侨。占我土地的有苏联、印度、越南、菲律宾、当然还有日本。

如果你随便找个中国人问问,你到底最恨谁,保证大部分人都会说恨日本。你要是问我,我也会说恨日本鬼子。为什么人们会有选择地去恨日本?如果你这都搞不清楚,那么被人残害的现象会继续下去。

我们先从一个刚刚发生的事情开始说起,前几天美国人参加了日本在长崎举行的原子弹受难68周年纪念仪式,这让很多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扔原子弹的和挨炸的站在一起纪念,日本人为何不恨美国?难道他们忘却了当年是曾经的死敌吗?

我来给你揭示一个道理,你就会发现,我们把敌人的划分界定搞错了。敌人不是按民族来划分的,也不是按国家来划分的,而是按理念划分的。也就是说不是日本人原谅了美国人,是两国的人民把军国主义当成死敌。

也许你现在还没有明白,很多情况下,人民是被主义绑架的,稀里糊涂地当了炮灰,每个人都有爱与恨。你恨的是日本人、日本货,我恨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因为这个主义残害了中国人,强行管理这个国家,你我的恨是一回事吗?

我们再从侵略的概念来分析,什么叫侵略?什么叫解放?你会判断吗?一个国家打到另外一个国家,可以被称为是侵略,也可以称为解放,显然历史上的战争有正义的,也有非正义的,怎么区别呢?联合国部队介入为什么不会被称为是侵略呢?

我们要看打完仗,这个地方的人民是不是受到奴役和欺负。如果单纯用经济发展来衡量,那就非常不准确,因为人类生产力发展是必然的,侵略者可以带来新技术使这个地区繁荣,当年日本鬼子就拿这一点来诱惑中国人,但毫无疑问地说,日占区的中国人肯定受到欺负,因此我们断定日本对中国是侵略行为,而不是解放行为。

要说解决的方法非常简单,又极难做到,因为会损失打胜一方的利益。那就是胜利者让当地的人民自己选择管理者,谁会傻到选个奴役自己的管理者,如果选错了就像埃及那样换一个。这一点联合国部队能做到,美国也做到了,所以日本人不恨美国。

美国从华盛顿建国开始就是这样做的,中间经历了南北战争,二战充当盟军,太平洋战争占领日本,韩战和越战.......直到前些年推翻萨达姆的独裁统治,都是在胜利以后(没胜的没法算)让当地人民自己选择管理者,所以国际社会没有说美国是在侵略。

明白了如何界定侵略和解放,你会突然发现侵略者未必是外族裔,因为满人入关以后还算比较善待汉人,至少汉人的文化被保留下来了,所以我们视满人为中国人,对他们没有仇恨。他们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关,把汉人从那个农民李自成手里解放出来,所以才有后来的康乾盛世,那么到底吴三桂是汉奸,还是李自成是汉奸?

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选票是什么,只能靠胜者的良心,后来随着英国和美国的社会实践,地球上出现了唯一一种避免人民被管理者奴役的办法,那就是自己选举。选举的本质不是单纯的选票,而是竞争上岗。

看到这里,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日本鬼子跑了,我们又被中国鬼子占领了。因为我们不能自己选择管理这个国家的人,如果是我自己选的,他们能欺负我们吗。说到这里,肯定有一帮没脑子的人说,你不是在骂共产党是那个中国鬼子吗?

如果你真的那么认为,你再返回去看看我的文章——敌人不是按民族来划分的,也不是按国家来划分的,而是按理念划分的........但好像我没有说到底能不能按党派来分。原本结党是用同种理念把大家结合在一起,而中国的这个党的历史就是路线斗争的历史,也就是同一个党内本来就有两种互为敌人的理念,为了整体执政利益又没法闹翻。糟糕的是这样经常让中国鬼子占上风。

现在明白了,中国鬼子原来是指那些阻止我们自己选举管理者的那么一批人,他们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特权,只要有特权存在,就一定会有一部分人被奴役。中国鬼子和日本鬼子是一路货色,都是为了自己的执政利益残害中国人。日本鬼子从甲午海战开始就觉得,中国这地方让你管还不如我来管,反正中国的老百姓也不知道选票为何物。原来他们之间存在竞争上岗的关系。

甲午战争消耗了大清,抗日战争消耗了民国,近代史上两次改朝换代都跟日本人有关系,因此中国鬼子严重警惕这个潜在的竞争者。中国百姓担心的是日本鬼子打进来奴役我们,而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位置被替代,我们受到双重提示,所以我们选择性地忘了那些残害我们的人和国家。中国鬼子只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当敌人,而并非把残害中国人的人和国家当敌人。

最后强调的一点就是,这里其实讲的不是选择仇恨还是宽恕,讲的是仇恨对象的划分,我从来不认为推翻共产党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党内力主改革的仁人志士有得是。清理中国鬼子才是关键,让人民自己选择国家的管理者,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才是关键。

当我们警惕日本拜鬼会导致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同时,别忘了我们还在中国鬼子的铁蹄之下麻木地生活着。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