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克强经济学VS安倍经济学

以政治领袖的名字命名"主义"或者"经济学"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凡是不辜负这些称号的政治领袖,应该以勇气和决心直面危机,克服阻力,推进改革。现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出现了"李克强经济学"与"安倍经济学"。

克强经济学成为公众对于经济改革的一种期待。先有克强指数--看电力、铁路运输、货币发行量而不是GDP;后来克强新政被理解为新四化--现代化农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而6月份中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出现"钱荒"并引发一场小小的金融危机之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三根支柱正式产生:不刺激,去杠杆化,结构改革。最近又提出结构调整要在一个通胀的"上限"以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下限"区间运行。

而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号称"三箭齐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以"超预期"的量化宽松政策,央行大量购买债券甚至高风险资产,实现物价上涨2%的目标,短期立竿见影:股市上涨、日元贬值、薪酬增加。

中国与日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克强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不犯日本当年错误,避免日本式的陷阱,而安倍经济学正是要从这种陷阱中挣脱出来。日本过去十年来长期通货紧缩和低增长,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更是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而国际上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似乎正在步一代人之前日本的后尘:资产泡沫崩溃,从高投资、高增长沦为低投资、低增长。从这一点看来,"克强经济学"与"安倍经济学"处于亚洲增长模式的两端,一个需要摆脱由于人口结构改变和体制僵化而导致的高增长时期硬着陆式的终结,另一个需要从一场崩溃之后的长期低迷中恢复元气--日本的教训告诉中国,如果拐点时期处理不好导致硬着陆,将付出的代价会有多大。

克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要比安倍经济学大得多。日本是发达的经济体,按人均计算,经济远不如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么糟糕,劳动力大军在不断萎缩,2012年日本人均产出增长3.08%,而美国仅增长0.37%,德国甚至下降了0.25%。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结构问题远比日本更严重。由国有企业和政府主导的经济,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效率。民营企业为主驱动的出口,以及国有部门主导的投资,都已经失去动力。由于政府不再刺激,经济目前正处于下降的通道之中,从趋势来看潜在增长率也在探底中。如果继续原有的刺激措施,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会积聚更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矛盾。

克强经济学没有明确的经济理论做支撑,仍然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又增加了难度系数。安倍经济学之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等问题,已经被众多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斯蒂格里茨、伯南克等人研究多年,并且已经提出各种各样的政策建议。这次安倍之所以能够大力推行,完全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执政的自民党有清晰的顶层设计,但问题是自民党政府的执政时间会有多长,安倍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尽管中国目前不存在执政党的期限问题,但也面临着利益阶层的阻力以及无法回避的内部矛盾。

克强经济学要去杠杆,安倍经济学要加杠杆,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的负债率远低于日本。中国官方公布的政府负债率(即公共债务与GDP之比)约43%左右,而日本的这一比率达到了231%。但若以企业债务总额占GDP比重计算,中国(151%)高于日本(113%)。从政府负债情况来看,日本是中央政府负债较多,地方较少,而中国正好相反。2011年日本政府债务中,中央政府占81.5%,地方政府占17.2%,与GDP之比分别为188.8%和39.9%。而中国中央政府负债占比38.86%,地方政府占比61.14%。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约12.1万亿元,占GDP23%。但据IMF估计,中国地方政府的广义负债已经达到GDP的50%,超过了日本。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去杠杆主要是去地方政府和企业过剩产能的杠杆。而日本面临的问题是中央政府的高负债。

不刺激、去杠杆意味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下行通道。对于日本来说,刺激政策短期内效果明显,产出、出口、企业信心指数都在提升,但启动经济之后,日本将面临刺激政策退出与结构改革的痛苦。安培经济学是先甜后苦,愿克强经济学是先苦后甜。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