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古代人口损耗数据简列

新疆伊犁河谷,中西方文明交合的地点

中国古代每经大的变乱,人口基数就会出现一次大的损耗。所谓兴亡百姓苦,中国民众剪而复生,硬是冲到了今天14亿人的大关,期间损耗人数往往以千万计。需要特别言明的是:

一、人口损耗并非就是人口死亡,损耗数字可能源于死亡、掳掠、迁徙、隐匿等多种原因,而死亡亦包括正常死亡、人为屠杀、从军战死、饥馑疾病等原因。损耗中被掠、移民以及户口隐匿难以统计,与死亡人数常常相当。

二、一段时间内原有人口的永久消失是建立在多种原因上的,即使在最艰难的社会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还是存在的,只是出生率赶不上死亡率,因而人口基数呈下降趋势。不可以单纯的想象,现有2000万人,20年后只有1500万人,于是得出20年内死了500万人的结论。

三、人口损耗数字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渐增加,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口总数一直在上升,而不是年代越后人们越嗜杀。不过战争武器的愈发先进确实导致了一些战争杀戮行为更具破坏性。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全国总人口大约为3000万。

汉高祖元年(前202),估计全国人口在1500万到1800万之间。

秦末战乱加上楚汉相争,8年间人口基数下降1500万。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全国人口约3600万。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为3200万。

武帝好大喜功四处出战,致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近40年间,人口基数没有增长,反而减少400多万。

汉平帝元始二年(2),全国有户1236万6470户,人口5767万1401人。学者估计有6500万人,达到西汉人口最高峰值。

经新莽、赤眉绿林起义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学者估计全国人口,乐观的看法也只有2800万人了,更多人倾向于实际人数应为1800万。总之20年间全国绝对人口数损失4000万以上。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东汉户籍数达到1067万7960户,人口升至5648万6856人。此时为东汉人口最盛时,学者估计当时实际人口远逾西汉人口最盛时的6500万人,可能接近7500万。

经过“白骨露于野”的东汉末年大劫难,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学者估计全国约有户310万,约1572万人,也就是说,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导致近6000万人口基数消减。

三国人口:

魏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除去当年降附的蜀地,有66万3423户,443万2881人。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有户28万,94万人,另有带甲将士10万2000人,吏4万人,总计108万2000人。【诸葛亮牛掰吧,带着个100万人的小国混了那么多年,还养了10万将士4万公务员】

东吴:后主孙皓天纪四年(280),有户52万3000,230万人,另有带甲将士23万人,吏3万2000人,总计256万7000人。

三国人口根据史籍记载,到蜀汉灭亡时(263),人口总数估计有810万人左右,而根据学者推算,三国人口总数应在1600万—2000万之间。


三国时期各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统一全国,根据《晋书》记载,当年全国有245万9840户,1616万3863人。太康三年(282)清理隐匿户口后,载于史籍的户口数据为全国377万户,推测人口为2400万,不足百年前东汉人口【7500万】的一半。

经过短暂的人口复苏后,西晋经历八王之乱、五胡混战,中原百姓经过六次南迁高潮,累计迁入东晋境内900万人口,主要集中于江南、荆楚及益州地区。至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南朝统辖区共有200万户,约1200万,达到南朝人口峰值。侯景之乱后,江南地区人口因战争、灾荒、疾病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或迁徙他处,同时随着人口众多的益州、淮北等土地相继归入北朝,至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偏安江南的陈国境内户数只有60万,人口仅存240万人。

十六国人口数目一直不甚明确,据《十六国春秋》之《前秦录》记载,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统治京津、河北、山东、辽宁以及山西、河南大部地区的燕国境内,共有汉民245万8669户,人口998万7935人,总人口包括鲜卑等族推测共约1300万。另外估测当时占据关陇地区的前秦人口约在550万—600万之间,河西走廊的前凉约100万,内蒙古中南部、山西北部的代国约60万。前秦统一北方后,境内总人口推测已达到1800万。相较百年前的西晋北方人口数目基本持平,即百年间人口停滞无增长。

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明帝神龟三年(520),人口达到北魏最大峰值,计户口500万户,约3000万人。而据学者估计,加上各种隐匿及依附寺院、贵族的民户,北魏最盛时的户口应超过600万户,人口达到3400万左右。


北朝时期进入中国的粟特人形象

隋朝统一后,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南北共有约870万户,4450万人。而根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各郡分计数之和,炀帝大业五年(609)全国有户907万3926,约4600万人。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洗礼,国内小定之后的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全国户数共有304万1871户,人口约1235万1681人。相较隋末减少了3000多万人口。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唐朝人口峰值出现,史书记载当时共有891万4709户,人口达到5291万9309人。而据当代学者推断,当时的户数应该有1400多万户,实际人口可能达到8000万—9000万之间。之后的安史之乱【推测损失人口1000万以上】、藩镇割据导致人口散失严重,北方民众大量南迁,这都使得唐朝户籍数目隐瞒疏漏、混乱不堪,再无较为完整的官方版全国人口统计数字出现。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经过估算当时唐朝全境人口大约为3300万人。唐末农民战争后,唐哀帝天复三年(907),全国人口推算有2000万人,超过1000万的人口数字在近半个世纪的王仙芝、黄巢起事以及藩镇争权战乱中丧失。

五代十国的50多年间,北方人口因战乱原因波动不定,南方人口则因政局相对稳定,出现上涨趋势,及至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刨去幽云十六州人户,这一时期南北总户数合计应有465万户,人口达到2300余万人,较唐末有所增加。数十年间汉族聚居区人口总体呈缓慢上涨趋势,没有完全停滞不前。


新疆出土的兽皮壁画

宋朝户口统计只计男口不计女口,因而数据虽全人口数却不好估。学者推测,宋代人口峰值出现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当时全国有2200万户,人口估计达到1亿1880万人,中国主要人口生活区域人数开始破亿。同时期辽国人口亦达峰值,辽天祚帝干统十年(1110)有户150多万,人口1056万9288人;西夏人口在西夏崇宗贞观十年(1110),约有近300万人;西南大理国最盛时有人口200万人左右。当时的中国境内宋、辽、西夏、大理四国的实际人口数,学者估计已达到1亿4000多万人,吐蕃、西域则不计入内。

金朝崛起,中国又进入一个战乱时期。自1115年金朝建国到1141年宋金和议的25年间,由辽境而至北宋中原、江南,战乱灾荒频繁人口损耗严重。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金国境内人口约为430万户,2800万人【不包括猛安谋克户、契丹乣军等人数】。而其统治区域即原辽国及北宋北方地区,在战乱之前的人口约为730万户,4800万人,则北方地区因为辽金、宋金战争损失近2000万人。

北宋宣和六年(1124)南方估计户数约为1360万,人口约7000万。到南宋绍兴五年(1135)境内约有户数为1086万户,5650万人,10年间人口减少1300多万,而这其中还要考虑自北方迁入的500万人,则南方地区在金军入犯、北方流民、溃兵武装集团以及北方军队掠扰的大环境下,总共损失人口可能达到1800万。

南北分裂后,南宋人口在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估计有1550万户,人口达到8060万人。北方金朝人口在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也达到841万3164户的高值,总人口达到5353万2151人,加上契丹乣军等户口,共约5600万人左右。学者推测在这一年,即金泰和七年(1207),宋、金、西夏、大理四国实际人口总数估计达到1亿4000万人以上,恢复到百年前北宋宣和时期的人口基数。

从1205年大蒙古国首次入侵西夏,到1279年元朝完全消灭南宋,中国陷入战乱频仍的70年历史。期间最大的人口损耗发生在蒙古与金朝的战争中,自成吉思汗1211年首次攻金,到1234年金末帝战死蔡州,20多年间尤其在华北、河南地区,蒙古、金、南宋、西夏、契丹叛军、反金民军几股势力亘年纠缠,年年混战天天有警。北方豪强或投金或投蒙古,互相杀伐,内部之间为争夺地盘也经常发生军阀大战。山东义军更是在宋、金、蒙古三者间转换门户,杀掠无定。随后而来的瘟疫与饥荒,以及大批人口被掠往蒙古、西域等地,亦或逃入南宋境内,使得华北、中原地区人口数量锐减,尤以关中、豫北为重灾区,人口减少达八成以上。蒙古太宗八年(1236)完成的中原户口编籍工作,籍得人口仅110余万户,不到金朝最盛时期人口的20%。应该注意的是,蒙古汗国及其后的元帝国时期,其人口统计数据并不包括诸王、勋臣的分户户口,而各地世侯也拥有大量隐匿户口,同时尚有驱口、匠户、流民以及不交税的儿童、寡妇、年老体弱者等各色人没有纳入统计,故而统计户口与实际数字差距较大。【如史书记载,1233年底蒙古兵入汴京时,欲屠之,耶律楚材谏而止,“时避兵居汴者尚百四十万户。”得以获免。而1236年整个中原户数却只有110余万户,都不及3年前的汴京户数,于理不合】近人推测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实有人口应该有2000万左右,人口因战乱、南迁、北掠等原因,减少约3000多万。

南宋境内,以川峡四路【今四川汉族聚居区、重庆、湖北恩施以及汉中】地区的人口损耗最为惨重。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川峡四路共有户数258万,人口约1300万左右。至元十七年(1280)户口调查,当地仅有15.5万余户,77.5万余人。虽然学者估计当年户口实际应为50余万户,但实际人口推测也仅为300万人,较之最高值减少近1000万人。南宋灭亡后,原南宋辖区总户数相较嘉定十六年峰值,减少了275万户,其中川峡四路减少230万,其他地区只减少45万户,可见川峡四路是蒙古—南宋战争期间人口减少的主要地区。

川峡四路人口的消失,除与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统治期间苛征横敛造成了大量人口为逃避苛捐杂税逃亡,致使南宋人口40年间呈下降趋势的大形势有关外,最大的诱因就是蒙古—南宋在这一地区展开近40年的拉锯战争所致。因为战乱中双方军队、盗匪的虐杀及随后的瘟疫、饥荒加剧,成都平原人口大量死亡、流徙,或被掳掠到北方为奴,当时关陇一带“岐、雍民家皆蜀俘。”战乱迫使平原上的民众逃入大巴山等东部山区以躲避战乱,还有相当一部分远徙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


元代卢沟桥一带的繁荣场景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元朝统治境内共196万7898户,实际人口数估计约有1100万左右。1275年的南宋人口有1174万户,实际人口数约有6000多万。南北统一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全国有1400万2760户,推算出人口总计为6304万2160人。考虑到各种未统计入总户数的户种和边疆地区人口【如宋代只计男口不计女口,有些元代官书抄袭宋代着籍文书,导致错讹。又如北方将儿童、老人、寡妇等人不纳入户口】学者估计当年中国实际人口有大约8700万人。

从金泰和七年(1207)到元至元三十年(1293)之间的近90年间,历经国家、民族间的战乱流徙瘟疫灾荒,中国人口从1亿4000万人以上的数值,降至8000余万人,全国人口基数减少近6000万人。金元时期,见于史籍记载的集体性自蒙古、东北地区迁往中原的契丹、奚人、女真、蒙古、高丽等少数民族约为350万人,而迁往蒙古、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也有约200万。这其中大批被掠往蒙古、西域地区的汉族人口是难以统计的,估计人数可能超过千万,中国南北、东西方向的人口经历了一次大的调换过程。换而言之,就是现在的蒙古族人可能有一半来自古代汉族而一些汉族人可能祖先来自蒙古高原的少数族。

随着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率逐步回升。学界多将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视为元代的实际人口峰值,根据他们的估计,当年实际人口乐观估计大约有2765万户,1亿2359万人,也有人认为户数应为1800万户,9000万人以上。


明代万历年间实际统治区域

经过元末大动乱,中国人口因为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瘟疫以及农民战争的爆发,人口耗损严重。两淮、湖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因元末红巾军、群雄混战,仍是人口消亡的大户,北方山东、山西等地区反而人口保留较多,因而在明初成为移民大省。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史》中户口统计有6054万人,估计实际民籍人口有6650万人,加上与民户分开统计的620万卫所人口,总结约7270万人,相较元末减少近6000万人。【这其中不再有蒙古(各民族综合约60万)、西藏(约100万)、东北(辽东以北,约45万)等边疆地区的人口数据】

明朝人口的最高峰值,见于史籍记载的,是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的1141万5829户,6659万8337人。此后历代,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一直在5500万人的数据上下游移。学界推测,明代人口在明朝中期的孝宗、武宗年间可能就已经破亿,但因为军户不清、户口隐匿、流民逃亡、不入户籍的市民阶层增加等原因,实际户口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在政府底册上,故而在明初直至万历年间,官方统计数据一直未能有大的变化。

关于明朝户口的实际最高峰值,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明朝后期,但具体时间分歧很大,人口具体数据也分歧较大。一般的认为是,明朝在万历中后期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大约1亿6000万—1亿8000万之间,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经过明末农民战争,明亡前夕的实际人口大约在1亿3000万—1亿5000万左右,人口减少3000万人。而清初战乱使得人口又减少了约700多万人。

总之,明末清初的近百年间,因为民变抄掠、清兵入塞、入关战争与三藩之乱等天灾人祸,使得中国人口又遭浩劫。从万历中后期的1亿7000万左右,减少至康熙十九年(1680)的1亿零300万人口,人口数值损失近7000万人。经过康熙年间的休养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康熙六十一年(1722),中国人口又上升到1亿5000多万。

随着国家安定和美洲高产作物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和普及,此后的中国人口一直呈爆棚态势。乾隆二十九年(1764)突破2亿大关,乾隆五十五年(1790)超过3亿,道光十四年(1834)增至4亿。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起事前全国有人口4.36亿,之后因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民等战事而下滑到同治五年(1866)的2.56亿。但很快人口又复上升,不过当时海外移民风气日盛,大量人口去往海外,所以在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人口只接近4.3亿人,与道光年间相似。

其实翻完这一堆数字,虽然准确性方面尚有差误,却也反映出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大致曲线。真心觉得我们的祖先大人们真是太伟大了,历经这么多战乱、灾荒,都能想方设法顽强的活下来,而不是一死了之,个个都那么负责任。不然,不然就没有俺们了。


云南哈尼族梯田,向山要粮的典范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