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民国:为国捐躯的张自忠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张自忠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1891年,张自忠出生于山东临清。临清为古时赵国故地,素有侠义之气,临清亦不例外。史称,这一带的人民“性强悍,负义气,遇事敢为”。

张自忠出生于19世纪末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煎熬之中。张自忠的少年岁月,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度过的。这个背景对他的成长影响至深。

张家为临清望族,其父张树桂曾任江苏省赣榆县知县,张自忠6岁入私塾,后随父至江苏,由父亲教导。1907年,十六岁的张自忠由母亲做主,与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十七岁的李敏慧结了婚。结婚以后,张自忠渐渐变得成熟起来,增加了对家庭的责任感,读书也开始用心了。1908年,他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中学)。在这里,教授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学科,较私塾更为系统。可以说,张自忠从懂事起,就开始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熏陶,父亲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都毫无二致地归一于孔孟之道,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道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学习之余,张自忠常借一些小说来阅读消遣。最让他喜爱的是《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精忠传》。这些古典名著对传统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释,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的忠义侠行和浩然之气令他心驰神往,由衷敬慕。

1911年,张自忠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就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前往奉天(今沈阳),投效驻屯在新民屯的陆军第20师第39旅87团(车震团长),加入军籍。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因当时张自忠所部被护国军击败,张自忠遂改投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历任排、连、营长等职,1924年任团长,参与第二次直奉战争。1927年4月冯玉祥加入国民政府的北伐序列,改编西北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后,张自忠方从山西回归冯玉祥麾下,任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总务行政庶务)。1927年底,任第28师师长兼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校长。1928年北伐结束后,任第25师师长,该师曾在1929年的全国军风纪考察中列为全国第一。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张自忠任第6师师长,先后击败国民政府的第48师(师长徐源泉)与教导第2师(师长张治中)。西北军失败后率第6师残部入晋追随冯玉祥。1931年1月接受张学良节制与改编,西北军残部编为东北边防军第3军(后改番号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张自忠任第38师师长。

在1933年日军发动侵华时的长城抗战喜峰口和罗文峪战役中成功的抵御了日军,在保定的蒋介石得到二十九军捷报,喜不自胜,特电宋哲元、张自忠赴保一晤。为此第29军的高级军官共11人,在1935年7月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1935年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任委员长,张自忠任委员,兼察哈尔省省主席与第38师师长。1936年6月张自忠改任天津市长,第38师亦移防天津。1937从4月23日至5月29日,张自忠访问了东京、大阪、神户、奈良、名古屋等地,虽然张自忠发表声明称仅考察日本工业,但国内舆论并不相信,自始张自忠被视为亲日派,甚至是汉奸。

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7月25日,冀察政务委员会中止对日军协商,同日日军发动攻击,28日第29军军部被日军攻破,佟麟阁副军长与赵登禹师长殉国。于是宋哲元决定将第29军撤到保定,将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北平市长都交由张自忠代理,以掩护第29军的撤退。这么一来,张自忠就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逆自忠”。待第29军撤出平津之后,张自忠从8月1日试图逃离北平,但一直到9月3日才成功抵达天津,10月10日才在秦德纯与张樾的陪同下,在南京市与蒋中正见面,之后张自忠以军政部中将部附的身份留在南京。中央政府于12月迁至武汉后,才发表张自忠为升任第59军军长,编入第一战区战斗序列。

1938年1月,第59军改由第五战区节制,任机动预备队。3月,在临沂阻击战中,张自忠率部阻隔了日军第5师团与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使之无法合流进攻徐州。后第10师团在台儿庄被围歼,是为台儿庄大捷。张自忠亦因功升第27军团军团长兼第59军军长,辖第59与第92军。

1938年10月12日,张自忠因功升第卅三集团军总司令,仍兼第59军军长。11月13日,张自忠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所辖部队除第卅三集团军外,还包括第廿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第廿八军团(军团长刘汝明)、江防军及若干独立部队等,司令部设于荆门。1939年3月,由于在京山一役击退日军,国民政府加张自忠为上将衔,并颁四等宝鼎勋章。在5月发动的随(县)枣(阳)会战中,张自忠率59军渡河,击退日军后,在5月10日反而切断了日军第11军(军长冈村宁次)的交通线,迫使日军撤退。

随枣会战中国军队共歼敌1万余人。其中张自忠右翼兵团歼敌4500余人,缴获军马74匹及大批军用物资;自身伤亡4414人,失踪者2702人,其中又以五十九军付出代价最大,伤亡达2153人,失踪者2381人。

1940年由于日军在国军的冬季攻势损失严重,为消除第五战区的威胁,遂调集6个师团,装甲与航空大队,向枣阳与宜昌一线进攻,拉开枣宜会战的序幕。5月,张自忠决定在7日率领第74师至河东以增援第38师与第179师。临行前张自忠写了封信给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内容是: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小兄张自忠手启五月六日于快活铺”

然而不幸的是,张自忠的电报密码被日军截获破译,他的军事部署已完全被敌方掌握。日军当即调集两个师团另加四个大队奔袭而来。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在激战中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张自忠殉国当日,由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端着轻机枪于16日夜间突袭南瓜店,奋勇抢回了张自忠的遗骸。黄师长光着膀子,穿着裤衩,带着弟兄们光着脚丫顶着鬼子的炮弹朝前冲,几进几出终于抢回了张将军的遗体。

张将军的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当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府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28日下午,蒋介石与军政要员和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气氛庄严,极尽哀荣。蒋介石亲自主祭,同时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通电全军,表彰了张自忠一生的勋绩。随后,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雨台山为张自忠举行下葬仪式。蒋介石题词“勋烈常昭”,李宗仁题词“英风不泯”,冯玉祥题词“荩忱不死”。

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国民政府特颁“相成忠杰”匾额以嘉节行。后建有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7月7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张自忠,并追赠陆军二级上将。11月16日,张自忠被以国葬之礼权厝于重庆雨台山。后来,冯玉祥在墓畔种植梅花,并仿效明代史可法所葬的扬州梅花岭,将此山改名为梅花山。

国民政府在1942年12月31日,明令入祀全国忠烈祠,1944年8月,将宜城县改名自忠县(今宜城市),以资纪念。1946年,获颁荣字第一号荣哀状。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颁令将铁狮子胡同改为张自忠路。1951年蒋中正至台湾阿里山视察,发现该区有一遗留日本式地名“儿玉”,为纪念张自忠,下令更名自忠。2010年5月16日,重庆市举行仪式纪念张自忠将军殉国70周年。

治军方针

张自忠将军自小就受儒家教育,他进私塾读书,以致后来上的临清高等小学堂学的仍然是四书五经。可以说,自张自忠懂事起,就开始接受儒学的熏陶,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道德从小就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

另一方面,西北军也是一支传统色彩极为浓厚的军队,从这样的军队里出身的张自忠,自然事事都以道德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以治军严厉着称的张自忠,凡士兵如严重违纪,必打军棍,但却又主张“八不打”:

一、长官生气时,不许打
二、士兵劳碌太过时,不许打
三、对新兵,不许打
四、初次犯过者,不许打
五、有病者,不许打
六、天气过热过冷时,不许打
七、饱饭后及饥饿时,不许打
八、哀求落泪时,不许打

从他订下的“八不打”军规就可看出他的带兵除了严以外还有仁的成分在里面。另外,无论他身处多高位阶,他总是与士兵吃一样伙食,也和士兵们一起工作,所以所有官兵都愿意和他生死与共。

张自忠认为,二十九军之所以能够用低劣的装备打退日军猛攻,除以攻为守约战术原则和注重野战工事的构筑等因素外,主要得益于全军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张自忠将其归纳为四点:

具和睦无间之精神,全军上下一心一德,藉收指挥单应之效果者一也;抱绝大牺牲决心,冒死争先,有进无退,足以沮丧敌人之斗志者二也;持坚忍不拔之毅力,苦撑于危急震撼之际,而卒赖以战胜困难环境者三也;绝对守军纪不扰民,造成武力与民众结合,为战事有效之援助者四也。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