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民国:坚持抗战的蒋中正(上)

来自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在中国大陆蒋介石长期被定义为负面人物,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法西斯头子”,“独夫民贼”。陈伯达称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聚敛200亿美元的财富。中共及部分学者把蒋介石列为中国的头号战犯及卖国贼。

中共对蒋的评价在大陆地区的语文教材、小说、戏剧、电影等各类文艺作品占据统治地位且长达几十年宣讲,故这些评价也一度成为大陆民众的主流观点,但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中共的观点已经逐步失去影响力,大陆民众对蒋的评价正展现出极大的差异化。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国国民党认为,蒋中正在孙中山病故后,领导国民政府及国民革命军北伐,扫除北洋军阀、名义上统一中国大陆,结束了军阀割据和南北法统分裂的局面,捍卫了共和国统,重建了中华民国,并在1947年实施以五权宪法为基础的宪政体制,胡适称这部宪法是:“比美国宪法还民主的宪法”。马英九说,蒋介石“最大的贡献是制定并实施‘中华民国宪法’”,因为这部“宪法”是一部“涵盖全中国人的‘宪法’”,更是现在“处理两岸关系的重要依据”。

同时,蒋中正在二战中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领导中华民族抗战卫国。在八年抗战前,力排众议,坚持“攘外亦须安内”的国策,极力推迟德国军事顾问返欧的时程,并透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使日本的军事行动不致全面扩大。抗日期间,蒋的领导地位亦无人可以替代。

1971年12月,毛泽东召集文宣部进行内部谈话:“蒋介石有几个优点是客观的史实,我们讲史必须留心,一北伐统一中国,二抗日战争,三收复台澎,四开拓海疆。1946年蒋从法国手中取得南海四岛屿,这块37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相当于三个外蒙……”中共领导人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首次公开承认中华民国国军是抗日战争的主导力量。蒋中正领导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国际间的评价-英国政府:“所有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人民都会满怀感激蒋总统对盟军作战的贡献,蒋中正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领袖,历史将记录他在远东胜利的重大贡献。”澳洲政府:“澳洲人民永远感激蒋中正。由于他的勇敢、领导与犠牲,才使澳洲在二次大战时免于被日本征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评价蒋是政界人物中最罕见典型人物之一,是一位保守之革命者。

台大政治系教授明居正表示,蒋介石一生有3大功业,分别是奠定北伐完成中国统一大业;二次大战中浴血抗日8年,保住大中华不受日本军国主义迫害;坚决反共抗俄,守住台湾不受共产主义荼毒。这3大功业足以让蒋介石被尊称为一代领袖。明居正最后说,回顾蒋介石一生,最为后人称颂的是以坚毅精神力拒共产党这一西来幽灵,虽在军事行动方面没有成功,但他在宝岛台湾建立了一个没有共产主义的新中华民国,这50年来为国际称道的“台湾奇迹”,若没有他打下基础,恐怕难成如此功名。

根据TVBS于2007年9月所作的对历任总统评价的民调,有9%的民众认为蒋中正(蒋介石)对台湾的贡献最大,低于其子蒋经国和李登辉,在全体中排名第三。而其作为有44%认为其功大于过、17%选过大于功,9%为功过相抵。

前期经历

看过了关于蒋介石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就从当时历史环境下找探究一下蒋介石的本来面目:

蒋中正(1887-1975),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清代浙江奉化,逝世于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介石因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民国政坛,在孙中山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于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于军政要津,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乃中国建立共和政体后第一位成功统一全国的国家领导人,但其政治手腕备受争议。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五岁时先在家延师启蒙,六岁起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科举式教育;九岁时父亲蒋肇聪辞世;1901年,蒋中正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1902年到奉化县县城(今浙江宁波奉化市)应童子试,未考取。

1907年在日本时期,蒋介石受曾受到当时日本兴起的马克思主义热潮的影响,一度想在家乡浙江奉化进行试验,为此他认真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并提到“久而久之,竟不忍释卷,越读越有兴趣”,“要救中国,关键是要把资本家杀光”。

1908年,蒋中正在日本东京就读东京振武学校期间,接触到了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经陈其美介绍加入由孙中山于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开始进入革命运动。

1913年10月29日,由张静江做监誓人,蒋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重新组成的)。

1922年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炮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仓促避难于永丰舰,蒋奉孙之“事紧急,盼速来”电召,星夜自沪驰赴广东,在永丰舰上协同指挥作战56日。8月9日脱险,随孙中山返沪,并将经过写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请孙中山作序。

1923年8月5日,蒋“约会马林及各同志商决赴欧事”。9月至11月间,孙派蒋为代表率团赴苏俄考察学习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及军事系统。蒋在苏期间,发现苏俄不欲兑现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诺并坚持认为蒙古不属于中国,他还发现苏俄当局对中国国民革命没有真切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强分阶级、讲求斗争,他对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对付革命敌人的策略为更多”,并认为“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此时列宁病重,苏联内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内斗,“排斥异己”风气盛行,蒋介石对苏联政治非常失望。自此认定苏俄乃“赤色帝国主义”,共产主义亦不适于中国。

1924年4月,蒋重返广州,接受孙中山的黄埔军校校长任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燕京逝世,时蒋率黄埔军校学生与教导团官兵三千人东征。蒋获悉孙中山逝世后,在军中发哀告全军将士书,并回广州祭奠孙中山。同月,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蒋被任为党军司令官。10月,蒋指挥东征军第二次东征。12月,凯旋广州。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及军队政治部发展组织,国民党内矛盾逐渐增加。

誓师北伐

1926年7月9日,蒋中正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誓师北伐,讨伐其它军阀。1927年4月北伐军攻占上海,蒋介石下令进行“清党”(清除国民党内有共产党身分的党员),并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党员。蒋联合上海黑道组织青帮、洪门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率军队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件(中共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3日,蒋部士兵向在宝山路示威请愿的学生工人开枪扫射,当场打死100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宝山路血案。至15日,有三百余人死亡,五百余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蒋自此与共产党决裂。4月17日,国民党中央宣布撤销蒋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并开除党籍。4月18日,蒋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组织政府,发表《告民众书》。4月21日,军委会自粤迁南京办公,蒋发表《告全体将士书》。

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政府识破苏联侵华企图决定取缔中国共产党,汪兆铭在武汉进行分共(宁汉复合),国民党与共产党终于正式决裂,并展开了持续十年的武装对立。1927年8月,北伐军反攻徐州失利,蒋下令退却,并电呈国府,自请处分。当时宁汉分裂益甚,蒋为免成为目标,发表下野宣言,辞去各职,返乡祭祖扫墓。同月,武汉汪兆铭随后也开始清党,并驱逐了苏联顾问(中共官方称之为宁汉合流)。广西、广东和湖南等省亦分别在李宗仁、李济深、何键、朱培德等主持下开始清共。共产党在几次武装暴动失败后退到农村地区发展。蒋自日返国后,于12月1日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

1928年1月,蒋中正复职为北伐全军总司令。蒋于3月31日渡江北伐。6月,张作霖出燕京,过山海关,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弹炸死。蒋中正攻下平津后,以任务完成回京提请解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中央挽留。

1928年10月10日,蒋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五院组织成立。蒋发表中华民国训政时期施政宣言。成立法制局。设置外交研究委员会,研究废止不平等条约的步骤。宣告关税自主。11月,制定国玺,实施禁烟。蒋出巡苏、鲁、皖各地,检阅军队,并考察地方政教及民生利病。12月,统辖中国东北的奉系张学良宣布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红旗,史称东北易帜,通电遵从中央号令,国民政府宣布统一。

北伐成功后不久,国民政府便将原本北洋政府使用的国旗——五色旗,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取代,并将原为中国国民党党歌的“总理训词”定为国歌。

艰苦建国

国民政府于中华民国16年(1927年)到26年(1937年)抗日战争南京沦陷为止,各方面建设发展被称为“艰苦建国的十年”,西方则誉为“黄金十年”。

1928年到1937年,虽有内忧外患,中国经济还是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计东北,全国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社会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36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近代以来最高水平,其它各项现代化制度也都粗具雏形。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年平均增长9.4%;煤炭工业为7%;水泥工业为9.6%;钢为40%。但是,造就“黄金十年”的奇迹,主要是靠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这三大行业以两位数的水平高速增长,而在当时对于国家强大更具重大作用的钢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并没有什么发展。实际上,当时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占中国当时GDP很大比重的还是靠庞大农业人口所进行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国现代工业仅占GDP的一成左右。

从1931年到1937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仅仅从43.7万吨增长到47.1万吨,机械制造业就更不用说,虽然江南造船厂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就为美国建造了4艘万吨级运输舰、1931年5月就在东北诞生了第一辆中国制造的汽车,然而此段时期中国的机械行业实际上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重火炮。

此外,中国当时仅有的些许现代工业,主要还是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其中日资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在1936年的全国工矿业(不含东北)中,外国资本高达78.4%,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家资本仅分占5.4%和16.2%;七七事变前,关内29%的煤炭产量(英资为23%)、关内90%的铁矿矿、95%的现代化炼铁是在日本资本控制下的。而地区差别也更为明显,工业畸形的集中在少数城市,以至于在1938年失去武汉之后,国统区钢产量仅为战前的3%,电力14%,水泥5%,化学1%,棉纱1%,面粉2%。

在农业方面,饥荒是普遍的。单就1936年至1937年之间在四川大灾中饿死的人数,没有精确统计的数字,只能从当时的报纸上略知一二:四川万源人口骤减三分之一。在江浙以外的地区,新军阀混战导致生产完全被破坏,直到1949年才开始恢复。江浙地区由于美国廉价粮食的倾销,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基本破产。由于国民政府没有任何能力改善局面,共产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

教育建设方面,初等教育由1929年百分之17就学率,增至1936年百分之43。这十年也因此被称为“黄金十年”。国民政府藉外交手段逐一收回一些租界和外国在华享有的特权。《中华民国刑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行政诉讼法》等基本大法相继颁布,司法体系渐趋完备。在经济方面,国府努力稳定物价、偿还国债、实施法币、禁用银币、统一全国币制,对外贸易也累积了盈余为外汇存底;建设铁路及公路,为备战而特别发展蜀、黔、湘、陕、陇、豫连贯公路;建立电话网络;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对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农业的生产。国民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国语作为标准语言得到推广。蒋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以儒家为宗的道德价值,推行卫生的现代生活方式,期望在中共最活跃的江西建立新秩序。

然而此时国民党内部已开始腐化,派系林立,而其无条件接受入党者则加重了这一状况。农村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在军阀内战之余也没有得到改善。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上依赖海关税收,而其管辖范围也十分有限。其军事开支依靠大批借款维持。政府五院很少能发挥积极作用,实权则有军事委员会掌握。政府的涣散使得蒋中正甚至支持建立带有法西斯色彩的党内组织“蓝衣社”。

1929年,蒋中正召开编遣会议裁军,但尽裁他人军队,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与桂系李宗仁等不满自己的军队被削弱,遂联军拥汪兆铭为首,另立中央于燕京。1930年冯、阎与桂系联军与蒋中正中央军爆发了中原大战,联军、蒋军两方二十余万人员伤亡。张学良支持蒋中正,率奉军入山海关攻进燕京,联军败局,反蒋同盟即告瓦解。同年,蒋正式受洗礼,皈依基督新教。

整肃赤祸,准备抗战

蒋介石在1931年5月12日向国民会议提出《剿灭赤匪报告案》,表示中国当时最大的祸患就是共产党。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以“攘外亦须安内”为旨,表明以外交折冲,先延缓日本的武力攻势,并具文表达抗日决心,指出“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11月2日,蒋在国民政府纪念周报告中提出,即使“牺牲个人”,也要“促成本党团结”、“遵守党章”的重要性,强调自己遵守这一原则,表示愿意下野。12日,蒋在南京召开国民党四大,指出“此次大会两个最重大的使命就是:一、团结内部;二、抵御外侮”。12月15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临时会议,蒋中正向全国发表辞职通电。自蒋下野后,各地中委纷纷入京,22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召开。至此,蒋、胡、汪三派表面上实现了统一。蒋出席开幕式后启程返乡。

1932年1月28日,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日军悍然向上海进攻。1月29日,国民党召开临时中政会,作出重要决议,在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推蒋中正、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等11人为委员。蒋再一次重返政坛。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发生,日军突犯沈阳,侵占东三省,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正在南方剿共的蒋中正闻讯后,书立遗嘱,决心抗日,即回南京筹商御侮救国之计。中共趁机加紧发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中央苏区”并不断扩大。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当日为苏联国庆日)。

当时的国民政府面临“北有日军、南有共军,交相呼应,同时进逼”的危局。各地军人亦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山东韩复榘与刘珍年、陕西杨虎城与马青苑、四川刘湘与刘文辉,各起冲突,蒋费尽心机,居中调停。1933年12月,李济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建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中共中央特派潘汉年为代表,签妥两国双边协议,未料中华共和国迅速被平定,中共未能及时派兵,事后还指责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此事件上的怯懦也影响了毛泽东职务被拔除。

1934年,蒋亲自指挥对“中央苏区”清剿,拥有优势兵力且得到德国军事顾问相助的国军采取步步为营战法,加上中共内部出现了军事路线错误,导致红军主力被击溃,使之放弃江西“中央苏区”和其它南方根据地,向北撤至接近苏联的中国西北地区,即所谓长征。中央军亦借追击红军机会,进入了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西南各省军阀地盘,国民政府势力自此进入云贵及四川,蒋恩威并施,开始施力使西南各军阀难以再与中央相抗,西南平定。至此,蒋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本部。

国民政府在1936年制定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并准备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结束党治,还政于民。但由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宪国大迟至1946年才召开。面对日本进逼,蒋定下“攘外亦须安内”之国策,旨在外交抗日与军事剿共同时并行。无强大经济与武力的国民政府积极争取西方大国支援,力图避免对日全面开战,但中日战争仍在1937年全面爆发,制宪国大因此被迫延期召开,“黄金十年”也告以终结。

(未完待续)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