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龙旗舰队的倒戈

——清廷寄予厚望的再造海军起义革命

自洋务运动起,饱受列强侵扰的清政府曾投入巨资,打造了一支亚洲最大的海军。接受西式军事训练,配备世界一流战舰的“龙旗舰队”,成为了晚清一景。甲午战争的惨败之后,中国近代海军并没有消亡。17年后的辛亥革命,这支清廷寄予厚望的再造之军,却相继起义,转投革命队伍,成为了清朝灭亡的讽刺注脚。

清末两次鸦片战争后,深感海防空虚的清政府开始了旨在“国防自强”的洋务运动,其中建设重点便是创建近代化的海军。筹办之初,中国海军便以英国为师,大量从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图为清政府在英国订造的“蚊子船”。这些炮舰为木船外包钢壳,被称为“蚊子船”,可作近岸防御但不具远洋作战能力。

1875年,清政府命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每年下拨400万两白银用以训练官兵,购置军舰。1881年,清政府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宣告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图为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订造的“定远”号铁甲舰,因吨位重、主炮口径大、装甲厚,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北洋海军士兵多招募自山东沿海,入伍后接受严格的西式训练,在六个月时间内必须学会基础的舰上操作知识和英语。而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专门的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外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是清末中国走在近代化最前端的人群。然而正因为此,北洋海军成了顽固保守派时刻嫉视的目标。图为在威海刘公岛上操练的北洋海军士兵。

这支效法西方海军,以蒸汽化舰船作为主要装备的舰队,在服装制度上,也一改中国上千年以来延续的“号衣”样式,开始向近代化方向过渡。尽管当时北洋海军服装的样式仍然是中式,但是服装的颜色搭配、袖口的军衔标识等设计理念,都已开始和欧洲接轨。图为一名北洋海军军官接收军舰期间在欧洲拍摄的一幅照片。

由于清廷内部政治斗争、高层好恶等原因,1888年以后北洋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到了1890年海军装备更新被迫彻底终止。而时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日本通过两次海军扩张案迅速崛起。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原有战舰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而慈禧太后的病态性铺张浪费,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

1894年初夏,日本挑起旨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鸭绿江口海域遭遇,爆发了中日海军的首次决战,史称黄海大东沟海战。图为日本参战军舰“西京丸”拍摄到的海战现场,近处的是日本联合舰队军舰,远方烟雾下虚化的舰影是正在向日本联合舰队疾攻的北洋舰队。

黄海海战初期,北洋海军意图以横队在多个点上切断、打乱日军的纵队阵型,然而北洋海军各舰舰龄老旧,且航速、火力完全被日军压倒,未能实现既定战术目标,最终陷入被日军的围困。已经遭受重伤的北洋海军“致远”舰在舰长邓世昌指挥下向日舰发起自杀式冲锋,意图以此扭转局势,最终不幸功亏一篑,被日军击沉。邓世昌落水后义不独生,拒绝救援,蹈海殉国。

黄海海战以北洋海军的失利而告终,北洋海军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舰船装备损失过重,丧失了黄海制海权。日军先后发起旅顺和威海战役,意图歼灭北洋海军,扫清登陆渤海湾的最后障碍。1895年2月,经历苦战,弹尽援绝的北洋海军在威海覆灭。图为北洋海军覆灭前,被日军鱼雷重创后搁浅的旗舰“定远”号为避免落入敌手自爆后的景象。

在威海陆地失守之刻,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组织全部的海军陆战队渡过海湾,对岸上的日军发起了背水一战的反攻,最终海军陆战队被优势日军压迫至龙庙嘴海滩,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图为战后日军在龙庙嘴附近拍摄到的阵亡的北洋海军陆战队官兵遗体。

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海军配合下在刘公岛登陆,济远,广丙,镇中等剩余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清政府派出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并于4月17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北洋海军的覆灭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图为被日军占领的北洋海军刘公岛海军公所。

战舰军港尽失,拨银数千万两打造的北洋海军成为众矢之的。而清廷内部的门户派系斗争,更让海军衙门在战争结束之前就被撤销。1895年4月28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将大批海军军官革职查办。三个月后,北洋海军各级职务从建制上被正式取消。从1874年讨论南北洋海防,到1895年北洋海军覆灭,前后历时21年。图为北洋海军覆灭后,幸存官兵被集中至威海遣散。

紧接而来的庚子之变和日俄战争,让清政府意识到重建海军仍是必经之路。1902年开始,大批原北洋海军军官开复原官,并设立海军学校,开始从人才入手重建海军。1909年7月15日,清廷成立筹办海军事务部,由载洵、萨镇冰充任正副筹办海军大臣,合并南北两洋水师,改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中国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海军指挥机构和海军司令部。图为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港,日军军官目击俄军舰被击沉场面。

载洵刚一出任就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海军七年规划,计划快速添造头等战舰8艘,巡洋舰20余艘,各种兵轮10艘,编制第一、第二、第三各队水鱼雷艇;成立各洋军港和船坞;设立海军大学等。1909到1910年,载洵、萨镇冰先后出访欧美各国,订购了多艘舰船。图为载洵、萨镇冰一行考察英国海军,前排左二起分别为萨镇冰、载洵。

清廷虽然建立了各级海军指挥机构,但出于对汉人的猜忌,上层大量启用皇族、旗人,其中代理海军大元帅载沣、海军大臣载洵都不懂海军业务,萨镇冰等虽是科班出身,却要受皇族节制。海军基层军官大多出身船政学堂,有些还有留洋经历,对清廷缺乏归附感,且对旗人专政、上层腐败认识深刻,普遍失望。这些军官本身也分粤、闽两派,彼此间勾心斗角,内耗严重。图为中国在英国订造的“海天”舰。

辛丑前订购的“五海”巡洋舰“海圻”“海天”“海琛”“海筹”“海容”陆续抵达,成为清末海军的主力。而此时海军列强已卷入军备竞赛,英国1艘主力战列舰的吨位,就相当于整个清朝巡洋舰队吨位的总和。军港方面,旅顺、威海都被列强租借,沿海港口也多被瓜分,清廷在浙江象山筹建新港,但直到清亡也没完成。图为“海天”的姊妹舰“海圻”舰造成后,中方接舰军官在舰上的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三人为萨镇冰。

进入20世纪,效法日本成为了晚清一大风尚。海军购舰和留学的重点也转向日本。至1909年,在日本订购的14艘舰艇全数到华总计排水量5700吨。这批军舰,构成了后来长江舰队的主力。图为中国在日本订造的“楚谦”军舰下水仪式。

前往日本留学的海军学堂毕业生也逐年增加。1906年,江南水师学堂第五届驾驶班17名毕业生中,有12名被派往日本。而不少海军学员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为了日后倒戈埋下了伏笔。图为清政府海军接收军舰的部分军官在日本与造船厂官员合影。

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实施了对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科学管理。同年8月24日至9月24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从北京出发,巡视了9个沿海(及长江)省的海防情况,考察了海军学堂、船坞,并参加了象山辟港典礼。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共计16年半的时间里,清政府外购军舰39艘,排水量共计34728吨(均不含未能来华之军舰)。国产军舰24艘,排水量共计10564吨。北洋海军似乎将重振声威。图为萨镇冰的肖像照片。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革命活动也日渐活跃。10月10日,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湖广总督瑞瀓匆匆逃上停泊在武汉江面的炮舰避难。12日,清廷迅速组建围剿机构,由陆军大臣荫昌统一指挥,赶赴武汉镇压。图为清军向革命军施行火攻,汉口街市燃起大火。

鉴于三镇襟带江汉,舰船作用巨大,清廷又令萨镇冰率海军助剿。萨镇冰自13日自高昌庙率“楚有”、“楚豫”、“楚秦”、“楚谦”、“江元”、“建威”炮舰以及鱼雷艇6艘起航,15日就至汉口江心,比陆军还早两天通知各国领事,等海军军舰到齐,便开炮轰城。图为武汉江面上的长江水师战船。

相对于革命初期大批起义的新军,海军投身革命的极少。一则舰艇部门繁多,一二人振臂高呼难以控制全舰;二则待遇大大优于陆军,导致海军军官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三则革命党人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新军和会党。因此在统治者来说,海军是他们用以镇压人民反抗的重要工具。加之革命军水上力量薄弱,长江舰队对其构成了重大威胁。图为九江革命军的简陋炮船。

此时,清廷的三艘主力巡洋舰“海筹”、“海容”、“海琛”也已奉命开赴武汉江面助战。这三艘舰上“见过世面”的官兵较多,同情革命的是主流。“海琛”舰军官张怿伯则联络各主力舰官兵,打仗时尽量不瞄准,不是放空就是射向江面。而其他炮舰中有多艘原归属湖北省,舰员出于香火之情不愿力战。左上图:“海筹”;右上图:“海琛”;下图:“海容”。

总司令萨镇冰虽是蒙古族旗人,却是职业海军将领,更与黎元洪有师生之谊,到汉以后没有积极布置进攻革命军。当接到黎元洪的策反信时,他也不置可否,既不响应革命,也不卖力作战。海军和革命军相隔3000多米对射,彼此炮弹却都落在水面,没有造成损失。部分海军官兵已萌发同情起义的思想,革命军开始继续争取海军。图为革命军在襄河旁守卫。

到了11月初,下游省份大多独立,海军成了“江军”,且缺煤、缺饷,陆军又因派系成见不予接济。武汉军政府政事部长汤化龙给其弟弟,萨镇冰的参谋官,汤芗铭送去劝降密信。汤芗铭随即在海容舰召集各舰军官密谋起义,被各舰代表推为起义舰队临时司令。身为旗人的萨镇冰进退两难,见军心已经动摇,悄然离舰去了上海。汤芗铭接管舰队指挥权后,开始协助革命军打击清军。图为汤芗铭。

由于大多数清朝基层海军官兵为粤、闽籍,和起义官兵是同学、同乡,主力舰艇起义后,清军残留各地的舰艇纷纷起义。图为九江军政府民政长林森说服海军起义。

清政府重建的海军,在清廷尚未垮台之时就已全部起义,成为革命党人手中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图为起义海军士兵准备进攻南京。

图为海军的舰载诺登飞机关炮被拆卸上岸参加进攻南京。

12月6日,革命军在上海成立海军总司令部,公推程璧光为海军总司令,黄钟英为副总司令,汤芗铭为巡洋舰司令长,此时清廷已解除载洵海军大臣职务,由副大臣谭学衡出任末代海军大臣,却已经既没有海,也没有海军。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图为汤芗铭率领的主力舰队正在北上进入渤海湾,清军最终无一舰出击。

清末海军的主力舰为“五海”,其中“海琛”、“海筹”、“海容”在革命后起义,“海天”舰则在1904年触礁沉没。而最大的“海圻”舰则在辛亥革命发生时,由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率领,以大清海军战舰的身份出访,参加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加冕阅舰礼。图为“海圻”舰出访期间停泊美国纽约。

纽约媒体发现,“海圻”舰所有海军官兵脑后,清代中国人特有的那根辫子已荡然无存。原来,早在“海圻”离开上海之前,经报请清廷,舰上的军官就已全部剪除了发辫。“海圻”舰也成为了满清政府海军中的唯一一艘全舰官兵都剪掉辫子的军舰。图为剪掉辫子的“海圻”舰士兵出席纽约官方举办的欢迎仪式。

身为孙中山的同乡老友,程璧光在得到革命消息之后经过商讨,召集全舰官兵,下令“革命者站右舷,不愿者站左舷”,结果全舰官兵、连同访美时纽约造船厂厂长赠送的“舰猫”均站到右舷。1912年1月1日,远在英国的“海圻”舰举行易帜仪式,降下清朝黄龙旗,升起民国五色旗。1912年5月,历经30850海里航程的“海圻”舰回到出发港上海,此时的中国大地已不再是帝制时代。

图文下载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