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明朝:郑成功和史可法

在明朝末年和当初南宋末年一样,针对外族的入侵,本朝的将士有很多做了英勇的抵抗。虽说没有挽回覆亡的结局,但历史却记录下一代名将的拳拳忠心。

其实哪个朝代的兴亡都有定数。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是要遵守人间的忠义之道,才能演绎好自己的角色。

今日我们就来说说郑成功和史可法。

一,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1630年,郑成功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

当时明王朝气数已尽,李自成率军入京灭亡明朝,后来清王朝入主北京,南明弘光小朝廷覆灭。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后,建号“隆武”。并赐郑成功为“朱”姓。从此郑成功又被尊称为“国姓爷”。后来唐王被杀之后,郑成功屡阻其父降清不果,遂与之决裂,率部下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募兵数千,仍奉隆武年号抗清,自为招讨大将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抗清基地。

南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于福建同安、泉州等地连败清军,队伍不断壮大。次年,遣部将施琅克漳浦、诏安等地,改奉南明永历年号,被永历帝朱由榔先后封为威远侯、延平公。多次与清军作战,威震闽南。

郑成功制定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检阅操练,严格要求,行赏必罚。制定出军禁令,严明军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水陆队伍。

郑成功在1659年发动攻取南京的战役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 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籍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二,死守扬州的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著名的抗清将领。
  
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崇祯十六年(1643)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此时南明的弘光小朝廷处于大顺和清朝的双重压力下,即使在随时都要被灭亡的危机中,也没有耽误了党争: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对百姓横征暴敛有增无减……真是一幅活一日少一日的没落气象。  

史可法受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在弘光元年(1645)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发动的除“马阮”事件中,因自顾不暇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抗清。   

1645年五月十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 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兵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要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史可法表示: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满洲建虏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

大清乾隆皇帝以其忠义,追谥“忠正”。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