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明朝:救时宰相于谦

于谦是明朝的二十四臣,少年时就写下过“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明志诗。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身居高位,却清正廉明,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保卫了大明的半壁江山,也落下救时宰相的美名。

于谦故里在今河南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因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所以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据史记载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他将来会是救世的宰相。少年时于谦就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十二岁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二十四岁中进士。于谦虽入仕途却是便服一套瘦一匹,当官敢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因此也受到当庭权贵的打击排挤。

1426年,于谦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山西河南巡抚。于谦办事不徇私情,廉明公正;巡按江西时,昭雪冤狱,为数百蒙冤入狱的人平反,被百姓视为神明。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奉于谦,他一笑,甩了甩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也是成语两袖清风的由来,不过,于谦也因此得罪王振,被王振诬陷入狱,后因群情激愤,王振也奈何不得,只得放了于谦。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 (1449 年 ) 春,蒙古瓦刺部太师也先分兵四路大举进犯明朝,自己亲率主力部队进攻大同。明军抵挡不住瓦刺的进攻,向朝廷告急。王振家乡蔚州 ( 治今河北蔚县 ) 离大同不远,他害怕瓦刺军会掠夺他在家乡的良田财产,但还企图侥幸取胜,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权力地位,因此竭力怂恿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等极力劝澡,英宗不听,命皇弟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结果明朝 50 万大军在土木堡 ( 在今河北怀来东 ) 惨败,英宗被俘,做了阶下囚。

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英宗。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

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明代宗。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借助该战役,名垂青史。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夜,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石亨、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有不轨言论,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斩首。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

于谦被枉杀后,遗骸运归他的故乡,葬在西湖三台山下。后来,于谦墓与栖霞岭下的岳飞墓、南屏山下的张苍水墓鼎足而三,构成西湖边上三位名将之墓,为西湖增色不少。清代袁枚曾写下“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以表达对三位名将的敬仰之情。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