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女知青流落缅北 出卖肉体维持生计

这一批被后人称为“精神雇佣军”的中国年轻人加入缅共后,很快参加了各种战役。在与缅军和其它武装的对峙冲突中,刚学会打枪的知青们真正尝到了战争的苦头,许多人在战斗中牺牲、失散。少数流落的女知青,甚至靠出卖肉体维持生计。
1953年春天,缅甸政府不惜重金雇来原英属印度国际军团(多为锡金与尼泊尔裔),向当地残军发起了一场名为“旱季风暴”的攻势,双方投入10万兵 力进行搏杀,成为迄今为止金三角最大的战事。最后国际军团全军覆没,总指挥丹尼尔开枪自杀。而当地残部为了生存,后来也从昔日的抗日军队沦落为金三角地区 一支组织较为严密的武装贩毒集团或临时雇佣军。
除了外来的雇佣兵,在缅甸北部山区,当地的男人也有当兵打仗的“历史传统”,甚至有不少缅籍华人的后裔参加了缅甸的各种战争。在中共建政以前,许多 在国内难以谋生,或者在国内犯了事、欠了赌债的人都习惯性地往缅甸跑,而许多人为了吃饭都选择了当兵,在兵匪成群的缅北,加入这样的行当要求不高且很容易 糊口。
随着中共建政,部分国民党残军逃入缅北和金三角地区活动,也不断吸引了一些反对中共的人出境参军。而后来国内的“大跃进”和“文革”等政治运动又使 得大批人为躲避迫害迁居缅甸,许多人参加了包括当地残军在内的各种武装。尤其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时期,大批来自上海、北京、四川和昆明的“知 青”,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乡镇、山寨“扎下了根”。当时,境外的缅共武装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于是从1970年底至1971年,成百上千名“知青”跨出国门成 为缅共战士。这一批被后人称为“精神雇佣军”的中国年轻人加入缅共后,很快参加了各种战役。在与缅军和其它武装的对峙冲突中,刚学会打枪的知青们真正尝到 了战争的苦头,许多人在战斗中牺牲、失散。少数流落的女知青,甚至靠出卖肉体维持生计。
现在,在距缅北“果敢国门”不远的一座小山上,仍然保留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烈士陵园”,是当年“缅甸共产党果敢县委员会”为“缅共人民军”死亡官兵所建。据当地人士透露,其中不少死者是来自中国的知青。
70年代后,随着金三角和缅北地区毒品种植、加工和贩运量的扩大,各种大小武装也纷纷成立。此外,尽管缅共于1989年垮台,但其主要武装力量分裂 成为缅北的四支地方武装,经与缅甸政府谈判后形成各种“特区”,一直割据至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缅甸山水相连的中国,俨然成为缅北各民族和派系武装的 重要兵源地。 
(本文略有删节)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