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替大汗收税

税,指政府为了维持运转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对个人和法人强制和无偿征收的实物或货币的总称。

作为一国之民,纳税天经地义。但,怎么交,交多少,却是永远的课题。

孟子在《梁惠王》中坦言,要“省刑罚,薄税敛”,这是站在减轻百姓负担的角度,在宏观税收政策层面的考量,旨在提高全民生产积极性。而《后汉书·鲜卑传》中“重税之令,民不堪命,起为盗贼”,体现的则是重税之下的民不聊生。

对重税的讽刺莫过于南唐。某年大旱,烈祖李昪问大臣,“我怎么听说郊区都在下雨,而且雨量颇丰,为啥独独咱们城里面亢旱不雨咧?”被问话的大臣大概有一颗不想活了的心,也可能是责任感使命感爆棚为民请命,朗声答道:“雨水怕收税,不敢进城。”

进城就收税,这个税指的应该是过税。唐宋时期,对商人征收的商税为过税和住税。住税,是对在本地售卖的商品收税,过税,是向途径本地的货物征税。如《宋史》所言,“行者齎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

表面上看,过税的税率低,好像负担并不怎么重。事实是,过税不是交一次就拿到通行证自此畅行天下,沿途重要关津都会依法依规找你缴税,走得越远,交的愈多。

显然,过税对于增加财政收入意义重大,但严重妨碍商品自由流通,特别是限制了商品远距离的行销,是懒政的典型代表。因为收了钱,却既不搭建市场,又不管理秩序,只是牢牢扼住咽喉要道,便大肆收费,与江湖绿林的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并无二致。

然而,自古至今,永远是加税容易减税难。有些沿江居住的渔民,捕了鱼挑着担子到附近村落售卖,被捉住以逃税进行处罚,有的在山上打了柴火到附近售卖,一旦被发现,一捆要交5、6文钱税金。有的村民为了躲税,不进县城,在郊外交易,税吏发现之后就跑到距离州县二、三十里的地方拦截,遇到交易的村民就冲上去缴税。

想减轻长途运货的税负,人们不得不动歪脑筋。有些人选择依附权力,比如搭乘官船,可以扯虎皮做大旗,逃避检查和征税。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小说《汴京残梦》写有“两处商税务的巡检登船查验”,被乘客以翰林院的身份搪塞,税务员知道翰林院“常有职权外的声势”,“如果得罪了他们,可以影响到层峰”,“不得不谨慎行事”,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大捆骆驼毛和夹带的私货分文未缴纳税金。

到了元朝,为活跃经济,过税被一纸皇命废止。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并不好撬动,有时候政令也不是件件都出得了元大都。

比如,马可波罗在成都周边旅行的时候就发现,“许多大川深河发源于远处的高山,河流从不同方向围绕并穿过这座城市……城内有一座大桥,整个桥面上有许多别致的小屋和铺子,买卖众多的商品”,其中有一座较大的建筑,是收税官的居所。

收税官的工作并不复杂,所有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交税,不交就别想过去。据说,就凭这一座桥,税务官大人每天可以收上100个金币。这些闪着金光、沾着汗珠的金币,都是光明正大地打着替大汗收缴的名义征收的。

至于其中有多少能送到首都,交到国库,供大汗使用,你懂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