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杜克“请说英文”事件:种族歧视的双重标准

最近,美国杜克大学一位老师发出的“请说英语”的电邮,以及该校举办的有关新疆集中营的讨论会引发外界关注。这两件事折射出了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什么样的心态?难道他们在种族歧视上有双重标准?

上周五,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生物统计研究生项目负责人梅根•尼利(Megan Lee Neely)向该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发送了一封邮件,提到当天有两位教授向她索要学生的花名册,因为他们观察到有几名新生在教学楼里用中文大声讲话。这两位教授希望知道这些学生的名字,以便今后他们需要找工作时记住他们。于是,尼利在邮件中提醒中国留学生不要在校园内的公共场所说中文,并尽可能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第二天,尼利就向校方要求辞去了研究生项目课程主管一职,但保留了助理教授的职位。

邮件截图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后,迅速获得舆论关注。美国亚裔组织、留学生组织、教授等不同团体纷纷谴责尼利的邮件内容和她叙述的事件。在中国官媒环球网上,有网友评论说:“麦肯锡式的政治迫害已经箭在弦上,中国学生要当心了。”还有人说,此事体现了种族主义者对中国人崛起的惧怕。

中国学生太多?

但针对此事的一些评论文章也指出了一大事实: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目前,有100多万的留学生在美国学习,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他们的身影遍布常青藤名校、州立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等学府。杜克大学表示,该校生物统计学研究生项目的54名学生中,约三分之二来自中国。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某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Clark同学表示,由于中国留学生数目庞大,他们在课余用中文交流是他们的选择自由,再正常不过。但另一方面,这封邮件中提到的两名教授可能感觉到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成为了理解课堂内容的绊脚石,这给教学质量和讲课效率打了折扣。

出于隐私考虑,他不愿透露自己的中文名。他说,此事的症结其实并不在个人,而是在学校。

“既然学校接受了这么多中国学生,批准了这些中国学生的入学申请,那么校方管理人员就理应做好这个项目的设计,并和教授之间做好协调沟通。”

他还提到,相对于更加关心时政的前几代中国留学生,这些近年来走出国门的年轻人对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那么感兴趣了。从学术方向上看,理工科是他们的香饽饽,而人文学科则冷门许多,这样的兴趣偏好也解释了为什么政治很少成为他们的谈资。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显著增强,而移民美国又越来越难,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也在发生质变。

“这些人和前些年的留学生就不一样。很多来到美国的(上一代留学生)就是想在这里扎根的,但现在很多的留学生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打算,他们的计划就是在美国完成学业、留美短暂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就返回中国工作。所以很多留学生缺乏融入美国社会的动力,美国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学术中转站。”

杜克大学近年来和中国的瓜葛远不止这一个,其中最为出名的当数王千源事件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杜克大学同时举行了支持中国政府和西藏独立的示威,当时的大一女学生王千源(Grace Wang)出面调和对峙局面,呼吁他们进行对话,但部分中国留学生和网民认为她是支持藏独的“汉奸”,而她本人事后也受到了中国“愤青”的严重骚扰。

谁才是“政治正确”?

就在本周一,杜克大学的几大穆斯林团体针对中国新疆大量维吾尔人被非法关押一事举办了一场讨论,并邀请了“再教育营”幸存者、新疆问题学者和维吾尔活动家与会。据美国乔治亚大学在读博士生古懿引述活动组织者之一、该校维吾尔学生艾登•安瓦尔(Aydin Anwar)表示,一些中国留学生在活动现场发笑和争辩,并向到场者发放了中国官媒的辟谣文章。

古懿在推特上说,对某些杜克大学的中国学生来说,“请说英语”的邮件可能远比“再教育营”让他们愤怒。他对本台记者表示,这前后两件事体现了他们对种族歧视的双重标准。

“在杜克大学,至少有相当一部分被认为是这位主管歧视性言论的受害者的中国学生,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讲母语的权力。他们正在利用言论自由去骚扰那些为真相发声的维吾尔同学。”

他指出,从这封邮件掀起的轩然大波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动员和回应速度之快显示了他们其实相当了解西方价值观,通过挑战看似的种族偏见以博得外界的同情。但他强调,这并不代表这些中国学生赞同这套认知体系,而他们只是在具体事件中试图占领道德高地而已。

上周六,杜克大学医学院院长玛丽•克劳特曼(Mary E. Klotman)在一封致学生的公开信中说,她对该院教师尼利发出的邮件表示歉意,并表示她已责成大学的机构公平办公室(Office of Institutional Equity)对学校的生物统计学项目进行审查,确保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享受优质的学术环境。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