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认清家暴重点:“你听我的”

家庭暴力的本质,是权力与控制。

有些家庭暴力很明显,就是用身体上的暴力去让另一方屈服——中间可能会夹杂一些‌‌‌‌“温柔‌‌‌‌”甚至‌‌‌‌“求饶‌‌‌‌”。所谓‌‌‌‌“你不听我的我才会失控打你。你听我的不就没事了吗?你听我的我就会对你好‌‌‌‌”,说来说去,重点还是四个字‌‌‌‌“你听我的‌‌‌‌”。

这就是权力。这就是控制。这就是家暴。

***

还有一些家暴行为更隐蔽些,然而一样能起到控制的效果——

1:语言虐待

恐吓说要伤害对方。

当然事后会说,‌‌‌‌“我是气坏了一时失控,说说而已。‌‌‌‌”

但‌‌‌‌“说要动手‌‌‌‌”,就已经是一种控制手段了。

又比如,公开诋毁对方名誉,或者威胁说要公开诋毁,都是一种语言虐待。

还有一种非言语表达方式——故意危险驾驶。通过鲁莽驾车让车上的对方感到受威胁,同样是一种隐蔽的恐吓伤害。

2:恶意破坏财产。

出于控制目的的破坏财产,往往会针对特别贵重或者对方特别珍视的东西下手。

3:虐待动物。

一种是通过虐待动物来‌‌‌‌“杀鸡儆猴‌‌‌‌”。

还有一种是通过虐待另一方心爱的宠物,来实施控制和威胁。

4:跟踪,骚扰

夺命连环call,微信、私信、电子邮件的大量轰炸。

辞职蹲守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行为。

5:社交虐待

阻挠社交,限制另一方与家人朋友联络。

6:经济虐待

剥夺另一方对金钱、日用品的使用权和控制权。

反对另一方就业或获得收入。

***

有人会疑惑,按这个说法,不家暴的家庭好像没几个了?许多浪漫爱情剧也不对劲了?

以上行为的轻微版,在家庭里确实很常见。

家庭不是理想国,家庭里本来就有着显性或者隐性的权力斗争。

然而,每种行为的程度都有轻有重,有一条从轻微到极端的光谱。

同样是打电话,有人连续打两三个,有人连续打二三十个……

同样是阻挠社交,有人因为你去见了他不喜欢的朋友而生一天气,有人因为你去见了他不喜欢的朋友而生一个月气且把手机砸了……

落在了轻微那端,或许是普通的权力斗争。落在了严重那端,承受方就一定要有‌‌‌‌“这可能是家暴‌‌‌‌”的意识。

延伸阅读:

小麦心理X:‌‌“你为什么不离开呢?‌‌”

很多人看到或者听到家暴的新闻时,总会问一句‌‌“你为什么不离开呢?‌”,我们相信这是出于真切的同情和怜悯、愤恨的,但事情,又怎是简单的一句‌‌“你为什么不离开呢‌‌”所能解决的。

甚至很多情况下,我们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丈夫暴打自己的妻子,包括孩子,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妻子还是不离婚,还是维持婚姻。这里隐藏了太多原因,我们一一细数一下。

经济不能独立

我觉得这个原因应该放到第一位,尤其是在中部农村地区,女性经济不能独立是其遭受家暴的首要原因,也是其在遭遇家暴后仍然不离开的重要原因。男性是家庭中的经济来源,拥有话语权,女性会自然的觉得自己没有太多话语权。尤其是在家中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家暴发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当受害者没有经济权时,无法保障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就只能继续挣扎于噩梦中。

受虐配偶综合症

将家暴和女强人联系起来,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奇怪呢?记得新闻报道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年薪200万的女高管竟然长期遭受家暴,许多网友炸开了锅,纷纷表示年薪200万还用看老公颜色、忍受家暴吗?据报道,这位女高管的老公只是一名普通公务员,而她是公司的高层,所以觉得自己在事业上很成功,老公心里会不好受,用被家暴来补偿老公心里的落差。她觉得这是一种补偿方式,所以一直甘愿受虐。被家暴成了这种‌‌“男弱女强‌‌”的婚姻维持平衡的方式。

斯德摩尔综合征

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遭受家暴的女性,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渐渐失去了往出跳的力气与心力,慢慢放弃反抗,甚至依赖上给她带来暴力和痛苦的施暴者。

自我封闭

以爱之名的囚禁,施暴者以爱对方来作为限制受虐者自由的借口,慢慢让其离开了外界联系和自己的社交圈,变成一个封闭的人,也就没有向外求救的意识了。

没有求助渠道和对象

在美国,有专门设立的家暴保护组织和机构,包括司法机关,都无比重视,而在中国,你要遭受了家暴,打110报警,警察都会嫌家庭琐事而不出警,在法院判决离婚更是,第一次通常不予判决。社会上也没有专门设立的有关机构,中国女性长期忍受家暴也没有相关立法。

舆论压力

可以细想一下,假如一个女性因为家暴而离家出走或者申请离婚,社会上会有很多声音来质疑,‌‌“怎么这么狠心,孩子怎么办?‌”‌‌“过日子么,忍一忍不就行了‌‌”‌‌“离了婚就不吃香了‌‌”。这些声音绝对不少见,有时候,来自舆论的压力就足以摧毁一个人。许多女性也是迫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压力而默默忍受。

为了孩子

听过一句很可悲的话‌‌“女性首先是作为母亲、其次才是作为女人‌”。也就是说,即使自己被打的半死,也要首先考虑孩子是不是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而继续维持婚姻。为了孩子,成为多少女性沉沦苦海的枷锁啊。

坚贞感、牺牲感

中国女性传统的坚贞感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选择,女性是隐忍度极强的生物,尤其是相比起男性来说,一个女性所能忍受的痛苦绝对是超乎想象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隐忍与牺牲可以说是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的伟大,但也正是这种牺牲感使其一次次放弃离开的机会,而选择了隐忍。

失去希望与信心

被家暴的人眼中一定能看到绝望与失望,很多时候不是她们不离开,而是在尝试过许多次的逃离后仍然难逃噩运,逐渐失去了离开的希望与信心,索性就这么过下去。失去信心的人生是非常恐怖且可悲的,这意味着即使有人来拉TA一把,TA也不会伸出手去尝试了。

家庭暴力信号灯

很多情况下家庭暴力是只有在婚后才表现出来的,所以很多女性也不太相信谈恋爱时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恋人怎么会在婚后成为暴躁的施暴狂。但是一个人偶尔暴躁,是情有可原的,而如果经常暴躁,就得提醒自己TA会不会实施家庭暴力了。以下一些表现如果经常发生,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有暴力倾向。

1、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2、嫉妒心超强,往往以吃醋作为借口来控制伴侣的行动。

3、自我评价低,总有不安全感。

4、自己做错事总喜欢埋怨别人。

5、对小动物和孩子残忍。

6、认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无可厚非。

7、常常用暴力威胁,砸东西。

8、吵架的时候爱动手动脚。

9、直男癌很严重,常常会认为女性就是不如男性,就是男人说了算。

10、控制欲超强,不能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

11、两性关系进展的很快,很容易发展到同居或者订婚那一步。很多受虐待的妇女同施暴者只约会了不到半年就订婚了。

12、喜怒无常,可能这一分钟还彬彬有礼,下一分钟就勃然大怒。

如何预防和远离家暴?

家暴只有一次和无数次的区别。每一位女性、包括男性,只要被家暴一次,一定要彻底下定决心离开施暴者,敢于求助,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

关键在于‌‌“第一次‌‌”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制止家庭暴力的关键往往在于‌‌“第一次‌‌”。假如当我们首次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回应一下,并且让它就那样息事宁人过去的话,其十之八九还会有更加严重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只要遇到家庭暴力,我们就要以最大的反抗和疯狂进行回应,特别是第一次。必须严肃的警告他,可以是肢体上的强烈反抗,可以是法律或者其他方式的反击,保留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反击意识。

别让隐忍纵容暴力的升级

面对家庭暴力,特别是严重的家庭暴力,受害人一定不要孤身奋战,更不要默默忍受,而要勇敢地说出来,可以求助家人朋友、求助村、居委会、妇联等组织、视情况及时报警、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同时,相关部门和组织发现家庭暴力一定要依法履职,制止暴力。按照《反家庭暴力法》,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都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当你感觉自己有可能面临着家庭暴力或者正在遭遇家庭暴力,一定一定不能默默容忍,求助一切可能的渠道,因为你的容忍,就是家暴的升级。尤其是女性同胞,隐忍并不是美德,当你的隐忍只会伤害自己时,就要醒一醒了。

结婚要慎重

我一直都觉得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不是说把婚姻看的太重,太追求婚姻,而是选择一个人一起生活,就意味着要接纳彼此所有的优点与缺点,包括接纳自己。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一定是要在你慎重考虑过之后,觉得自己的心智很成熟了,对方的心智也很成熟的情况下再考虑结婚。一定要先爱自己,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能力和保证精神独立的意识。婚姻不是你找到了一个依靠的人或场所,而是一个能让你更好的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人或场所。

‌”女人在恋爱胜利快乐的时候,全想不到‌‌结婚那些事的,要有了疑惧,才会要求男人赶快订婚结婚,爱情好有保障。(钱钟书《围城》)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