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申报的“造谣”事件

申报是不是晚清到民国年间中国最大的报纸我不大清楚,但在江南,的确是头一份。人们一说到报纸,就是申报,干脆称之为“申报纸”,需要包什么了,就说,拿张申报纸来!

在晚清,申报还是份英国人办的华文报纸,只是价格低廉而且专注社会花边新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八卦,所以,深受市民的喜爱。上海市民喜欢,周边受上海影响的百姓,自然也就喜欢。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上海在江南,绝对是领袖性的城市。

然而,这份报纸,在1878年,却造了次谣,惹出一场官司,涉及当年中国第一出使西方的公使郭嵩焘。

虽说西方驻中国的使节,自打1862年之后,就已经有了,但中国驻外的使节,还是在1875年,由郭嵩焘才开了这个头。尽管中国的驻外使节,在国外看来,仅仅是公使,但在中国国内,却是钦差,跟派出他的机构总理衙门平级,地位相当于各部尚书。所以,总理衙门给公使的公文,得用咨文,不能下命令。可是,地位这样高的郭嵩焘,在国内名声可不大好。因为他是第一个肯吃螃蟹的人,离开父母之乡,去了鬼子的番邦,在顽固派看来,这种行为,固然是朝廷任命的,也近乎汉奸。在郭嵩焘的家乡,人们不仅编出帖子骂他,说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还声称要捣毁他的家(没动真的)。

正因为如此,郭嵩焘的事儿,在国内绝对是有市场的。而且,写他的事儿,还得是负面的,越是负面,就越有人喜欢看。

赶巧,1878年的6月,郭嵩焘请了一个英国画师,为他自己画了一张像。这在当年的欧洲,是个有钱人的时髦,本不算什么。但是,画师第一次给一个来自中国的使节画像,未免有点兴奋。画完之后,跟自己的弟弟,讲了些作画时的事儿。他的弟弟,就把这事跟一个小报的记者说了,说的时候,多少有些夸张。然后英国的小报就登了,上海租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对中国驻英使节的事儿,自然也是关心的,所以,拿来重新编辑修改,登在了字林西报上。申报发现这个素材,自然不能放过,他们遂以《郭星使驻英近事》为题,在1878年6月20日,再次编辑报道此事,然而,经过迭次夸张,事情已经面目皆非了,文章里的郭嵩焘本人,十分的搞笑,还涉及了郭嵩焘的夫人,说郭要画师为夫人也画一张像(这种当年的中国,是大忌)。为了迎合国内反郭的情绪,报道通篇语多刻薄讥讽。

不久,人在巴黎的郭嵩焘发现了这篇报道,遂致函画师,画师回答说,报道通篇虚妄,根本不是事实。并在通过伦敦的使馆,查清了事情的始末。这个官司,通过英国驻上海领事,打到申报那里。开始申报还不加理会,看看事儿闹大了。在郭嵩焘找律师要打官司,而且英国驻英领事说,申报肯定会败诉的情况下,申报的老板英国人美查才认账,承担了责任。并在申报上刊登启事,郑重向郭嵩焘道歉。可是,这时郭嵩焘已经因副使刘锡鸿的种种诬告,卸任回国,被整得灰头土脸,自然没心情搭理这桩丑化他的八卦事件了。

郭嵩焘是中国真正挣开眼睛看世界,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他对于西方的见识,要高出同时代人一大截。然而,正因为如此,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顽固派的靶子。在被攻击的过程中,谁也没有想到,一个英国人办的报纸,在其中起了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尽管申报是英国人办的,如果造谣的对象,是一个朝廷正能量的大员,估计此事也不会不了了之,但是,事涉郭嵩焘,朝廷也就没有心情追究了。而郭嵩焘对于这样一桩涉及他的名誉权案件,从一开始就没有借用官府的力量干预,而是通过法律手段,以个人名义追究,尽管因此惹得朝议纷纷,他也一追到底,查清了真相。反映了他的观念和境界,跟当年的朝廷官员(包括李鸿章)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