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比家暴可怕的是中国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在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是:‌‌“说说你经历过的语言暴力‌‌”。

翻看评论,发现这些语言暴力竟然大多来自父母。

‌‌“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

‌‌“你早晚得进监狱‌‌”

‌‌“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

‌‌“说我很差劲,跟别的孩子不能比‌‌”

‌‌“做错题说我笨得像猪‌‌”

‌‌“再哭我就打死你‌‌”……

爸爸妈妈总是会用一些难听话批评孩子,尽管满心是爱,表达出来的却总是打击和否定。

1

在《少年说》节目中,14岁的小姑娘袁璟颐,大声控诉妈妈老拿她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偏偏这个‌‌“别人家孩子‌‌”,还是自己的学霸女闺蜜。

妈妈还火上浇油:‌‌“她成绩这么好,怎么会跟你做朋友?‌‌”

小姑娘表达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她只是想让妈妈也看的到自己的努力。

谁知妈妈听完后面色冷漠地搬出一大套理论,说:‌‌“我拿你跟别人对比是没问题的,没对比就没进步。‌‌”然后当众列举了孩子的一大堆缺点。

孩子又说,可是我不适合激将法啊。

结果妈妈更理直气壮:要是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

孩子听了转身就跑,在台下痛哭起来。

最让人难过的是,孩子在上台之前就说,‌‌“我妈一定会狠怼我‌‌”。

她早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结果、没有悬念的反抗。

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但父母却总是热衷于‌‌“打击式教育‌‌”。

2

前段时间,陈乔恩和妈妈一起上综艺节目《旋风孝子》,在节目中两人几乎零互动。

陈妈妈有试图想要把气氛搞好,但陈乔恩并不是那么配合,她说不知道该怎么跟妈妈讲话。

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陈乔恩儿时在妈妈‌‌“打击教育‌‌”下造成的心理阴影。

陈乔恩在自传《乔见没》里提到过,小时候妈妈非常忙,不仅要养三个孩子,还要处理繁琐的家务。

而如此忙碌的陈妈妈,对陈乔恩的管教,是严格的——严格到直接打。

陈乔恩做客《非常静距离》时,说妈妈常打她耳光。

她说,被妈妈打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踩到一个地雷,妈妈的谩骂就会随之而来。

因为妈妈的否定,陈乔恩小时候很自卑,还因为自闭转了学,却又没办法适应新环境,成绩也变差,导致没人跟她做朋友,总之就是恶性循环。

但妈妈却只看到她成绩变差了的后果,骂她笨得像头猪。

陈妈妈一定是深爱着女儿的,她跟陈乔恩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她心疼女儿工作辛苦,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健康、幸福、快乐。

陈乔恩看完信绷不住大哭,她说自己是爱妈妈的,妈妈也是爱自己的,但两个人爱的方式都不对。

等到时过境迁,陈妈妈才察觉自己当初对女儿的伤害,可如今的她们已经很疏离。

童年时留下的阴影,却烙上毕生都难以抹去的疤痕,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着急之时的情绪发泄,虽然无意、无心却依然是难忘的痛苦和伤害。

3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在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记录时发现,一些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童年时父母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调查组找到六个在沈阳看守所服刑的少年罪犯,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几个16岁的男孩,提到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情景,都泣不成声。

有个孩子说12岁时,爸妈就分开了。明明不是他的错,母亲却经常骂他,让他去死。

最常听的一句话是,说自己没用,是废物。

从来都没夸过自己,骂他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说着,孩子痛苦地用手拍了拍脑袋,自言自语:‌‌“好像的确如此‌‌”。

也许他们的父母从未想过,这些话,会推动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父母如果对孩子嘲弄辱骂说一些气话,会使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那些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却是毁灭性的。

所有的语言暴力,都没有半点教育成分,因为谩骂和指责都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

其实,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聋人女孩周婷婷,患有先天性耳聋,但她在爸爸的耐心教育下,不仅能开口说话学习认字,就读小学后还连跳两级,并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学完高中课程,成为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

周婷婷四岁时还不会开口说话,五岁时还不会十以内的加减法,还有比她更‌‌“笨‌‌”的孩子吗?

但她的爸爸却从未指责过她笨,周爸爸说自己教育孩子的秘诀只有一个——发自内心的崇拜孩子。

周爸爸总是变着花样夸奖婷婷,当婷婷能背出圆周率1000位时,他说:‌‌“你就是天才,这就是证明。‌‌”当婷婷第一次做数学题,10道题只对1道时,他赞赏婷婷:‌‌“你太棒了,爸爸像你这么大时,一道也做不出来。‌‌”

因为周爸爸的崇拜,婷婷仿佛真的成了天才,上三年级时,她已经把六年级的数学都自学完了,小学还连跳两级。在做数学作业时,她时常会激动地直拍桌面:‌‌“这题太有趣了!‌‌”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藏着孩子的未来。不妨试着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多一点忍耐,多一点肯定和鼓励,未来或许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