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OFO玩坏了整个中国 现在报应来了?

近日,前几年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共享单车ofo出现了退押金潮,ofo已到破产边缘,ofo的APP上排队等待退押金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000万,而且每小时还有增加了数万人。有人戏称,如果只能线下在北京总部排队退押金,现在队伍已经排到印度的新德里。

虽然出现大家蜂拥而至退押金,但ofo已不再承诺三天之内可退。如果按照早期用户每人交99元押金计算,现在的ofo至少需要退掉10亿元。根据ofo公布数据显示,其活跃用户2700万左右,押金总量大约40亿元。原则上,用户交的押金是不会动的,随时交随时退,但ofo的押金去了哪里或许只有其老板戴威最清楚。年轻气盛的戴威曾一度荣获《财富》中文版‌‌“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但现在,戴威已经被法院判成了老赖。

不仅国内闹着退押金,国外业务也基本结束,目前ofo整体负债约70亿元。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ofo开始从海外市场撤退,现在国外已基本看不到小黄车的身影。

到底是什么让这座黄色的自行车帝国轰然倒塌呢?

凭良心讲,小黄车的出现确实是服务了广大的群众,给人们提供了众多便利,增强了部分人民的体质,解决了部分人民的交通难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然而初衷是好的,但其运营设计简直就是垃圾了。

我们首先看下押金的定义:押金,是一方当事人将一定费用存放在对方处保证自己的行为不会对对方利益造成损害,如果造成损害的可以以此费用据实支付或另行赔偿。在双方法律关系不存在且无其他纠纷后,则押金应予以退还,在违约时将会被扣除。

我们再来看看在实际运行中押金是怎么起作用的:消费者想使用小黄车首先下载app,交199元押金,然后在街上找到小黄车,走过去扫码开锁。开完锁后,就代表这辆车开始归你使用,也就是你交的200块钱押金起作用了,正常情况下到了目的地,关锁骑行结束。你和共享单车之间的契约关系已经结束,此时这个押金是要退给你的,但是你的钱却仍在共享单车那里。为什么这样,官方理由是方便下一次快捷地骑行。

如果消费者在骑行过程中车子坏了,只要锁没坏,他是可以停下来关锁的,关锁之后,代表骑行结束,至于车子坏没坏ofo是不知道的,所以你的押金还是没问题的。甚至你可以把车锁卸了,车骑走,你的押金也是没问题的。你的押金是没问题了,但他的车却没了。你可以偷走十辆一百辆小黄车,但是你的押金没有丝毫损失。

高级一点的公司,如摩拜会有GPS定位,能了解自行车的相关情况,但是早期的ofo根本就没有gps就是个简单的密码锁,你锁不锁ofo是根本就不知道的,你可以开一次骑一辈子,

共享单车最火那两年,满大街都是小黄车,满大街都是上了私锁的小黄车,满大街都是残疾小黄车。

没有诱惑的时候,大家基本上也都还是君子,诱惑之下,抵抗能力弱的人率先就露出了真面目,开始偷盗破坏,当偷盗破坏传递开来,就成了一种习以为常,如果没有ofo,我们的很多小朋友也行就不会看见小黄车就去撬锁,骑完之后就随便往地上一扔,反正大街上多的是,没人要的东西,都是我的!

当你没有面对诱惑的时候你最起码还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当你看到大家都肆无忌惮地去破坏占用公共财产的时候,也许你就不觉得自己也去占用这种行为是不光彩的了!

就是ofo,让很多人干了错事,还觉得理所当然!

相比于ofo,另一家共享单车巨无霸摩拜相对而言就比较靠谱了。摩拜的车都是定制的,轮胎实心的不存在漏气问题、链条采用传动轴也没有掉链子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自行车常见的漏气掉链子现象,而ofo就是因为一次漏气和一起掉链子导致整个车子就彻底完蛋的结局。此外,所有的摩拜都是扫码开锁,且有报警系统。虽然还是制服不了想偷想破坏的人,但至少把90%的偷盗及破坏控制在萌芽里。

因为成本比较高,质量拼不过数量,摩拜的投入量远低于ofo,当市场上全都是小黄车的时候,摩拜着急了也推出了低配版的单车,你拼消耗,我跟你拼消耗,你拼营销,我也拼营销。共享单车市场就此发生转变,本来大家可以好好地研究技术研究运营,现在彻底变了,变成了拼资本拼规模。

当资本和规模到达一定的程度,就开始占用其它公共资源了,地铁、车站本来就很拥挤的公共区域公共道路开始变得更加拥挤,于是政府就不得不运用行政力量进行干预,于是就出现了众多的共享单车坟场,众多的共享单车被肆意丢弃,城管们将它们堆成了山、填满了海,真正能方便到大家的自行车越来越少

现在小蓝走了、悟空走了、ofo也要走了,摩拜还活着,但干单车的领头人走了。

谁都知道,地基不稳,楼盖的再高还是会倒塌的。就像一场突然从天上降下的甘露,虽也折射出不少问题,但至少大家都享受过ofo带来的便利。但愿某天我们回忆起小黄车,想到的不是满街的偷盗和破烂,而是‌‌“我骑过,还不错!可它是怎么就完蛋了呢?‌‌”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