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一个大儒的幸福生活

要论大儒,东汉的马融是第一号。此公长得一表人才,美文采,善辞令。师从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挚恂为师,尽得真传,老师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看来,学问是不错。

然而,儒者有几个不在意仕途的呢?马融读书,当然是为了做官。只是,东汉的风气,入仕得矜持一点,不能达官贵人一招而就。人家要聘你,你得推辞几次,才显得有身价。邓太后当家的时候,邓太后的兄弟大将军邓骘招揽他,起点不低。但马融不能轻易答应,遂不应命。心想,推掉了邓家的聘书,别家的肯定还会来,邓家说不定还会再来请。哪承想,推掉聘书之后,再没动静了。又恰好赶上关西大灾,边境上胡羌骚扰,米价飞涨,马融居然饿饭了。

马融读孔子之书,可不是想做不食周粟之徒的。于是万分的后悔,没应邓骘之聘。好在,前事不远,后悔药还是可以吃的,于是,老着脸,去找邓大将军去了。邓骘倒是还记得这回事,还算给面子,收了马融,但因为马融此前的忸怩矜持,原先的官儿是不给了,打发他去皇家图书馆整理图书。

在图书馆,也就是混口饭吃,马融想的,可不是这个,一心琢磨换个位置。于是,辛辛苦苦写了《广成颂》,拍皇帝和太后的马屁。可没有文化的邓太后居然不买账。让他在冷清的图书馆,一待,就是十年,实在混不下去了,弃职他去,打算从州县慢慢做起,寻个富贵。哪里想到邓太后闻之大怒,下令禁锢,即不许他再做官了,连个州县的功曹,也没门。这个瘪儿,可是吃的不小,直到邓太后死了,马融才算出头,好不容易熬到了郡太守的位置,也算是朝廷的高干了,但是再往上,也没戏。尽管吸取了得罪邓家的教训,此后再也不开罪当道,桓帝时的大将军梁冀,让他起草弹劾著名清流李固的奏章,他也从命,一代贤臣,就死在他的刀笔之下。不仅如此,他还为梁冀量身定制《西第颂》,但是,也没换来更高的官阶。

马融的学问大,博通六经六艺,为当事通儒。而且善鼓琴,好吹笛,多才多艺。生活上好美食,好美色,居必广厦,服必鲜衣,日子过得特别滋润。门徒众多,东汉另一个大儒郑玄,也出自他的门下,时常门下,有徒众千人。授课讲学,必居高堂之上,前列生徒,后陈女乐。有音乐,有歌舞,讲课的排场,在当时堪称一绝。

这样的奢费,单靠门徒贡献,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做了多年太守,地皮也没少刮。一不留神,东窗事发,被人告了贪渎,不仅官儿丢了,还受了髡刑,剃光了头发,发配朔方。好不容易遇赦得还,朝廷念他是个大儒,又让他去皇家图书馆校书,好歹,死的时候,有个官身。

这样的马融,在讲究气节的东汉,当然名声一般。只是,那时候的人,还算厚道,毕竟大家看在他学问上,还尊他一声儒者。而且,东汉儒生做官断狱,讲究引经据典,以儒家经典之义来写判决书。好些判决,都是根据马融的意思。马融为此,写了好些专门的著作。据说,比当年用春秋决狱的董仲舒要来的高明,所以,马融的确是个通儒,有经世致用之才。

其实,后世的所谓儒者,大抵是马融之徒,气节之类,在吃饭发财问题上,要往后靠靠。学问什么的,都是为了更好求仕之用的。紧紧拥抱权力,按领导的旨意办事,还能把领导的旨意,修饰得上合道统,下符民意,光灿好看。而后儒的官运,就整体而言,显然要比马融好多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