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面条长长路长长,只叹岁月短

面条应该是最为花样繁多的面食了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面条。

麦子作为五谷之一,很久以前就已经是国人的主食了。话说起来,麦子磨粉做成的食物原来不叫面,至少在汉朝之前,面食都叫饼,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中就讲到:‌‌“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也。‌‌”汤面那时候还叫汤饼,所以黎明主演的《鸿门宴》里跑出一厨子说‌‌“我刚做了些面条‌‌”,就不免让人哑然失笑了。顺便说一句,武大郎卖的炊饼,不是烧饼而是类似馒头的蒸饼,那些在景区里扮成武大郎弄个烧饼担子瞎卖的家伙真该拉出去打打屁股,烧饼那时候叫胡饼。

面从原来专指脸部的一个字变成同时指称麦面食物,应该是从三国时候开始的事儿,高晓松在《晓说》里说过,这跟曹操的干儿子何晏有关。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这事儿传到民间就简称‌‌“汤饼拭面,傅粉何郎‌‌”,自此汤饼就和面联系到了一起。到了宋朝的时候面条一词就通用开来了,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有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大燠面等面条的名称。

面条瘦瘦长长,爱讨口彩听吉祥话的中国人因这‌‌“长‌‌”‌‌“瘦‌‌”二字对面条青睐有加,从唐宋时候开始,就将吃‌‌“长寿面‌‌”当作过生日的保留节目。刘禹锡在《赠进士张盥诗》诗中写道:‌‌“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宋朝马永卿在其杂记《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命’面者也。‌‌”这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生日要吃生日面,连单位食堂里都能在生日那天凭身份证免费吃碗面。

唐朝时候中国兼容并蓄,也向世界输出了大量中华文化,面条也是其中之一。日本的面条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派遣第十五次遣唐使团入长安留学时,有一位叫空海的和尚也随团入长安学法,对就是电影《妖猫传》里那个空海,他在长安青龙寺学习期间也学会了面条的制作方法,回到日本后,他就将面条的制作方法教给了家乡赞岐县的乡亲,据说现在日本‌‌“赞岐面食文化研究会‌‌”几乎每年要来西安青龙寺做献面,以示感恩。此外,如今蜚声世界的意大利面,学界有一种说法,也是根据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去的面条做法发展起来的。不过,马可波罗来没来过中国学界都还存疑,这个意大利面起源于中国,就权当一笑吧。

面条一开始都很朴素,就是清汤寡水煮煮熟,但是慢慢的花头经就多了起来。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不少面条的做法,除了普通的打卤面、宽面之类,还记载了一款鳗鱼面,是将大鳗鱼蒸烂后,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并加鸡汤揉擀成面皮,切成面条后,再加入混杂鸡汁、火腿汁、蘑菇汁的汤中烧开,这吃的真是繁琐精致。另外一位大家吃面似乎更讲究,李渔在《闲情偶记》里说,别人吃面,是将调料下到汤里,所以汤有味但是面本身没滋味,‌‌“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所以他做了五香面和八珍面,五香面就是将椒末、芝麻屑拌入面中,用酱、醋,以及煮笋或者蘑菇、虾的鲜汁拿来揉面制成面条,‌‌“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八珍面也是这么个做法,就是更为繁琐,得把鸡肉、鱼肉、虾肉晒干,加上笋、香菇、芝麻、花椒,制成细末,再用煮笋、蘑菇、虾的鲜汁一起揉入面中。这个麻烦劲儿,在讲究效率的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为了口吃的这么去折腾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