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萧伯纳的中国误会

萧伯纳(Bernard Shaw)是英国大文豪,戏剧大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933年2月,这位77岁的老翁携夫人一起漫游世界,其中一站,就是中国。萧伯纳访华,是当年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不像此前泰戈尔来访,被一些欧化的偏右翼的知识分子包围,令左翼文化人很有微词。身属左翼的萧伯纳,从香港启程,一到上海,就进了左翼文化人的圈子。宋庆龄和史沫特莱登船迎接,见的人,有蔡元培,鲁迅,杨杏佛,林语堂。萧伯纳居然知道,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还打趣说,鲁迅比高尔基长得更漂亮。

当然,做戏剧大师,他也见了曾在西方学戏剧的黄佐临和洪深,并且饶有兴致地跟当时在上海的梅兰芳交谈许久,谈了若干京剧的问题,还接受了梅兰芳送给他的礼物,一套陶瓷做的京剧脸谱。

跟上海的萧伯纳热相反,北平的知识界好像对萧伯纳的来访并不热心,从报道上看,萧伯纳此行,在北平没有见什么大人物。但是这没有妨碍萧伯纳乘坐双翼飞机俯瞰游览长城,还在北平的戏园子里,饶有兴味地欣赏了京剧。

尽管当年的中国政府,对这位文学戏剧巨匠,并不感兴趣,而左右分裂严重的文化界,对萧伯纳的到来,态度也分裂得十分戏剧化。但是,媒体却把萧伯纳的到来,炒得很热。总共不到十天的行程,几乎每天都有报纸在跟踪报道。有幸见到萧伯纳的文化人,也着实兴奋了多日。

然而,萧伯纳回到英国,当年旅英的华人学者和剧作家熊式一问他,为何要去中国?他却回答说,我是想看看长城。尽管,整个中国之行,他在长城上空不过转了几十分钟。问他见过了那些人,他回答说,一个也记不得了。至于当时说了什么,更是一个字也回忆不起来。所有见过的中国的大人物,一丁点印象都没有了。他说,他只记得一个青年的译者,送他了一本盗版的他的剧本。而他的夫人说,萧记错了,那是个日本人,中国人没这么无耻(这还真难说)。问他对中国京剧印象最深刻的东西是什么?他说是戏园子里扔手巾把的功夫,那些侍者居然可以把手巾把扔得满天飞,一个个准确地达到所需者的手里。这个戏剧大师,在中国的戏园子里,对中国国粹京剧的印象,除了震耳欲聋的锣鼓声(这个让他头痛,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类似),居然就是这个!看来,在戏园子的时候,他盯台上的时间可能没有看台下的多。

显然,萧伯纳的中国之行,跟当年的中国文化人想象的全然不同,他只是看观景的。跟当年众多来华游历的西方人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来看长城,游故宫,看梅戏和梅郎。只是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多能说英语的文化人,而且其中好些人还跟他的政治立场相近。跟这些人接触之前,肯定随同者介绍过相关的资料,所以,相见之时,恍若旧识,大家聊得挺开心。见过之后,也就什么都忘了,真令他有印象的,只剩下从未见过的扔手巾把绝技了。

萧伯纳来华,已经是1933年了,中国的文化人,在学习西方的路上,已经走了几十年。取得的成绩,已经相当可观了。但是,这些文化人和成就,依然没有进入西方的文化视野。即使像萧伯纳这种同情弱者的左翼人士,依旧对中国的新文化,新文化人毫无感觉。

所以,萧伯纳的中国之行,只是一场中国文化人和他之间的误会。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