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生硬的启蒙

1906年,经过张之洞、袁世凯以及一干儿满汉群臣的劝说,以及急来抱佛脚似的宫中宣讲立宪真义,西太后老佛爷终于答应进行政治改革,要立宪了。这年的9月1日,她借光绪之口,发布预备立宪上谕,正式在大清推行预备立宪,实行地方自治,筹办各省的准议会以及准国会。

诏书一经颁布,举国欢腾,各个学堂的老师和学生,纷纷上街,提灯游行,欢庆立宪。只是,这些学生娃子和他们的老师,对于什么叫立宪,还一脑袋糨子。所以,当年编纂中小学教科书的大本营商务印书馆,马上推出新的高小国文教科书,给小学生们进行立宪启蒙。

新课本第一课,就是“立宪”。内容居然是朝廷的上谕,上谕虽是皇帝下的,但大家都知道,不能把太后落下,所以,在皇帝的前面,恭恭敬敬放上了太后的全称,西太后喜欢人家给她加尊号,那时候,她的尊称已经有十五个字之多,“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最前面两个,才是“慈禧”二字。上谕内容如何,小学生们倒不大注意,大家好奇的是,一个人的名字怎么会有如许之长,而且好些生僻字,让他们念都念不下来。个别年纪大、书读得多的,念下来了,就沾沾自喜,夸耀众人。结果,这一课的内容,反倒没人在意了。

第二课为“议会”。上面有图,大约是从日本搬过来的,详细介绍了议会的格局,什么地方是议长席,什么地方是议员席,什么地方是新闻记者席。国家行政长官出席议会,站在什么地方。里面内容当然有怎样开会,怎样表决,以及议会辩论,可惜,学生能记得的,就是这张图。

那个时候,不光学生,连老师对立宪和议会,也不甚了了,所以,照着这种课本,讲也讲不明白。最后,干脆不讲了,改成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于是师生皆大欢喜。

仓促应景的课本,反应了编纂者启蒙的苦心。只是,这样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充分了解,所以,编出来的课本,相当生硬,小学生学了,自然消化不良。也许,好好想想,准备一下,把课程内容编得更加通俗,同时,将之跟学校的开会,提案,表决,选举结合起来,兴许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可是,时不我待,对当年的中国知识精英来说,一天都等不了。

在当年的中国,立宪不仅仅是一项改革,而且是一种能让中国吃下去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从朝廷的大佬,到民间的绅商,尤其是商务印书馆这些编纂课本的大学生们,认识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刚刚结束的日俄战争,东方的黄种日本人,之所以能战胜强悍的沙俄,在中国人看来,就是由于立宪的功效,一个文明立宪的日本,战胜了野蛮专制的沙俄。所以,贫弱的中国要想由弱转强,立宪就是一副妙药。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就没有人深究了。

当然,日本之所以战胜,因素很多,绝非立宪这一项。立宪即使很有用,也是慢功夫,中间的曲折,还真不好说,断不可能如此立竿见影。一立宪,就像仙女手中的魔杖,点了一下,马上就变了一个模样。

然而,在当年的中国精英眼里,立宪,就是一副吃下去就见效的妙药。所以,必须赶快吃,迫不及待的启蒙,也是吃药的一部分。这样急性子的国人,不仅匆匆忙忙发动提早立宪的请愿,而且后来干脆革命了,君主立宪都丢开,直接共和了。然而,结果怎么样呢?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仙女的魔杖。

以当年的中国,不立宪当然不行,但立宪本身,就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不在这个过程里熬到十足的火候,宪政是没有结果的。急功近利,适得其反。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