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流寇白狼的故事

豫西多山,也多匪,自古皆然。白狼,真名白朗,就是清末民初豫西土匪的一支。白狼,可以说是畏之如虎的官兵给他起的外号。虽说,这伙土匪规模大了一点,但也未必算是豫西最大的匪帮。白朗的出名,不在于他怎么能战,而是有人替他宣传。恰好,白朗在国民党人策划二次革命反袁的时候,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于是,这伙土匪,就上了上海的报纸。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白朗一会儿跟孙中山的国民党联络,自称讨袁军,而后又抛开孙中山他们自己单干,自称中原扶汉军,或者公民讨贼军。打什么旗号,都无所谓,他们就是一伙绿林好汉。打家劫舍,绑票勒钱,号称劫富济贫,但实际上抢了富户,也救不了穷人。各种旗号,仅仅是旗号而已,进入白朗队伍的读书人,并没有改变这伙人的性质,也没有改变白朗。

但是,旗号太大,就容易招官府嫉恨,身上的压力也就大了。所以,白朗不再占山为王,改为流窜各地,一会儿河南,一会儿安徽,一会儿湖北,一会儿陕西,再一会儿甘肃。这就把动静弄得更大,招来更多、更精锐的官军围剿。更加不智的是,他所到之处,多与西方传教士为难,不是打破教堂,就是绑了传教士的票。于是,白朗一个豫西的土得掉渣的土匪,居然一次次闹出国际事件来。在西方的压力下,袁世凯政府一时间把剿灭白朗,当成一件大事来办,调集好几个师,由陆军总长段祺瑞亲自主持围剿战事。

当然,白朗之所以闹得动静如此之大,而且围剿起来非常困难,跟白朗这种流寇式的作战方式有关。官兵的机动性多半不如流寇,所以,围剿起来往往抓不住战机,好不容易逮住了机会,又往往因为匪帮里有被绑的西方传教士,投鼠忌器,结果每每让他们溜了。另一个方面,民初的社会形势,也对白朗这样的绿林好汉有利。鼎革革掉了皇帝,由于“没有了王法”,人心浮动。原来的帮会、绿林、私盐贩子,流氓地痞,都活跃起来。给白朗这样的流窜的土匪,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平白增加的剿灭的难度。

不过,不管白朗头上有多少光环,打过多少旗号,但他毕竟只是一个没有大志的土匪,没有知识,没有远图,也不大能听得进入伙的知识人的建议。在流窜过程中,对于该去哪儿,去的地方经济、社会、人文以及地理生态如何,都懵懵懂懂。所以,当他流窜到甘肃的时候,实际上不仅远离了可以威胁袁世凯政府的中原地带,而且进入了陌生的回民区,到处都是敌意。他们发现,有时候,连水都没得喝。没办法,只好再返回河南,正好掉入政府军布下的陷阱。

土匪的团伙,核心圈就是百十个人,再多的,都是乌合之众。一旦势力衰落,乌合之众就都纷纷离开,最后,白朗身边就几十个人了。这时他不巧又身染重病,在颠沛中,不治身亡。同伙把他埋了,然后散去。

白朗身死的消息,已经在围剿过程中发布多次了,害得中外媒体都不敢相信了。没有找到白朗的尸体,总归是个麻烦。这时候,在豫西做官的刘镇华,抓到了一个白朗死时候的身边人,按他的指点,找到了白朗的尸体,割下了头颅,进京领赏。不免,会编一套如何英勇奋战,击毙匪首的故事。

白朗死了,袁世凯放心了,刘镇华升了官,一个民初最牵动人心的故事,就这样悄然结束。让人多少有点遗憾,但又能怎么样呢?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