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我这一年的教书生涯

做一名教师,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件最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从小与教师接触,我却难以想象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的样子。尽管我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一年了,这些最初的印象仍然保存了下来。

刚毕业,就开始教授非本专业的语文科目,并且担任了一年级班主任。刚开始的兵荒马乱已经在我心中淡去了,只有一些零星的片断还残存在脑海中。只记得每天三点钟从床上惊醒,下班后只有找朋友倾诉近半个小时才能有继续面对工作的勇气,备课到深夜却还是心里没底的时刻。从迈入职业生涯的那一刻开始,似乎过去的心情、期待、看法种种都烟消云散,昨日之日已经不得已画上了一个句号,新的篇章渐渐开始。刚工作时的心境、紧张、迷茫在一年之后再回望时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难以回想、不愿回想……现在的我似乎已经对于教师的日常事务得心应手了些,开始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技巧。可以安稳地进入梦乡,新的生活开始有了一些清晰可辨的轮廓,日子就这样忙忙碌碌却又波澜不惊地运转下去了。

选择师范专业是家人帮我做的选择,我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成为了一名教师。教师在家里人眼中一直是一份不错的职业,工作轻松、稳定、受人尊敬,是一份特别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我也从未抱怨过这个选择,努力地去学习新事物,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工作之后我也并非没有感受到这份职业带给我的简单的快乐与幸福。之所以想要选择改行,或许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当教师的初心,或许是内心的一股莫名的冲动,或许是关于人生的更多设想。关于这个决定我也难以给自己一个完满的解释。但是不得不承认,教师这份职业所带给我的无力感促成了我的决定,也使我坚定了决心。

每天踏入校门的那刻开始,我不得不披上一层教师的假面,把那些不符合期待中的教师形象的元素都收敛起来,让自己朝着被预定的样子靠近。记得刚到学校报到时,一名同事在端详了我之后,迅速给出了建议:你的马尾扎太低了,要把马尾高高地扎起来,注意不要留碎发。还可以选择披着头发。诸如此类的讨论、暗示都在描绘着一名合格的老师形象。在这方面,办公室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发型、服饰、妆容等是乐此不疲的话题。除此之外,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塑造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为成长环境和学习习惯的问题,我那自然而然形成的教育观念似乎与学校的教育传统不太符合。我所赞同的较为轻松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劳逸结合、体育和睡眠的重要性、充足的阅读时间都被认为是一种散漫的表现。这种传统一经认识,就开始发挥作用。如同标杆一样,成为内心的一种参照物,最后我只能无力地意识到自己处在分裂的观念之中,无形中做了很多自己原则上不赞同的事情。教师身份的塑造,从职业蔓延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故而我不愿意透露自己是教师,那样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刚踏上职场,我每天从6:40到学校开始一直到学生放学回家都是在学校连轴转,晚上就是我的备课时间,一直到深夜进入梦乡之前,我的脑海中仍在设想第二天授课的环节。我的生活被这份职业填满,而每天当我真正走上讲台,我很想和孩子们分享、交流和沟通,我面对的却是一张张无精打采的小脸,一双双做着各种各样‌‌“活动‌‌”的手。这些现象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之中,我与孩子们平等、坦诚的交流却换不来他们对课堂的重视,反而使得我缺乏‌‌“威严‌‌”。而现在的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程式:简短的命令式语言、避免和孩子过多的交流、以牺牲孩子们的休息时间作为惩罚等,这样一套制造‌‌“威严‌‌”的程式,确实在管理班级上有些效果,然而却也使得我与孩子们的距离变远了,班级开始有了一种假装学习的状态。这样的一种转变也让我对于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反思,我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行为究竟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呢?这些脱离生活世界的知识在促进学生的成人方面有多少作用?基本班级管理和教学目标的标准而对学生所进行的评价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天性?学校教育带给学生过多的挫败感的意义何在?学校通过评价给学生划定隐形的层次是在避免学生的失败还是在制造失败?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使我陷入了一种虚无的死循环中,加之的还有怀疑一切的不确定感。我看不到我在做的这份职业的价值所在,我之前所笃定的学校教育的作用也开始变得不确定了……

都说学校是一座象牙塔,保留着纯真美好,远离矛盾与俗世烦恼。而在我看来这恰是学校尴尬处境的原因。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在校一年期间,我仅参加过一次表演性质的示范课。除了保留我之前所建立的联系,我没有接触到更多的外界信息。今年我通过自己申请得以去北京参加培训,一个多月的时间让我恍然意识到过去的一年自己是多么闭塞。我不关心政治、不了解社会的变化、也没有培养自己的兴趣、没有交流表达的机会,随着时间沧桑的不仅仅是我的面貌,还有那颗汹涌澎湃、躁动不安的心。在北京我得以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虽然都是在做与教育相关的公益事业,在他们身上我却看到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更多的可能性。我时常想象世界是一条流动的河流,而现在我却是被封闭在玻璃瓶中的一颗小小水珠。试想,一位为环境所封闭的教师,一片被隔离出来的‌‌“教学现场‌‌”,怎样能够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生动的知识呢?这样的理论怎样支撑着他们去面对实际的问题,去批判性地面对挑战、改造周遭的世界?

目前教师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不容乐观,工作中充斥的各类检查、繁杂的资料也使教师分身乏术,而每一项虚假的资料都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一种伤害。除此之外,教师每天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教学和课后,恐耽误学生学习不敢轻易请假,使尽浑身解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工作难以简单地用课时进行计算,这些默默的付出都是因为自身的道德鞭策和对学生的期待。而现实是教师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平凡的生活也难以得到保障。各个地区所爆发的教师抗议将这种现象得以公之于众。一旦就基本保障、福利等问题提出意见时,教师就被冠以‌‌“没有奉献精神‌‌”、‌‌“好高骛远‌‌”的污名。教师群体收获了一些与其实际地位不符的名声,而这些名声反而成为教师的负累。教师凭着操守和良心工作,而生存空间却不断被挤压。

女性教师在本行业内也是弱势群体,因为男老师的稀有,在竞聘、升职方面男女的不同待遇也成为了这个行业明目张胆的规则。女性教师因为怀孕,使得其学校分配、晋升空间都受到影响。我犹记得,身边女同事谈论女性教师的劣势时,俨然将男女的生理差异作为其职业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见在教师这个行业中,这些传统的观念是多么根深蒂固。

一年的教书生涯,却让我离心目中的那个教师身份越来越遥远。这是一份光荣的职业,尤其是在现实处境的衬托之下,它因其奉献精神、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闪闪发光。这又是一份复杂的职业,深刻地体现着某种程度上‌‌“与世隔绝‌‌”的封闭性和天真、科层化带来的多余劳动、现实利益的博弈、一种缺乏反思的自欺欺人。

同事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选择了当教师或者由其他行业转向教师,而一定也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放弃教师职业,对于职业的选择不正是自由的一种体现。虽然免不了要被别人说教一番,不过都随他去吧!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