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陪娃强行消费升级的老母亲

很喜欢的一个公众号叫‌‌“生活小事‌‌”,作者丹萍把各种生活小事写得很有趣。不久前,她发了一篇题目为‌‌“暑假碎钞机消费清单‌‌”的稿子,说暑假里由娃娃导致的消费高达十万。

这个数字并不让我非常惊讶,我觉得有趣的,是文中提到一个细节,说娃去北京上兴趣班,因为各种原因,必须住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一天750,一共二十天,丹萍同学咬牙订了房间,觉得要用到穷尽,于是把自己的老妈召到北京来享受,老妈又带上了小闺女家的大宝。

丹萍和老妈晚上住在五星级酒店旁边的青年旅社,白天则去那个五星级酒店晃悠,她说‌‌“虽然房费贵,但还是占到了便宜‌‌”。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出声,我太熟悉那种感觉了,就是那种因为孩子不得不大幅度地消费升级,事实上自己并不十分习惯因此暗戳戳地想办法找补的感觉,我在这个细节里,看到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脸。

我们这些70、80后的老母亲,差不多都成长于物质匮乏的时代,节约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和美德,还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那个圈儿,不小心迈出一步半步,心里就会有点不安。然而这种禁忌终于被打破,因为孩子来了,消费瞬间大幅度升级,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提节约,良心真的是要痛的。

我还记得我怀孕之后的第一次大采购,跟另外一个孕妇一起,虽然我们貌似很会过日子地来到了批发市场,但是那个市场上并不乏高档货。那个准妈妈很有经验,跟我说,XX在日本,是皇室养娃指定用品,咱们就买这个吧。

那,好吧。虽然在遥远的2006年,那个品牌的价格让我还是有点吃惊的,比如说,一个分装奶粉的小塑料盒,就要四十多块,我印象超市里这类塑料制品,充其量十多块。但是转念一想,贵有贵的道理,你又不是没有这四十多块。

抱着这种心理,买了两大袋,其中包括能随着温度变色的勺子,带着小灯的耳挖,以及我现在已经记不得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花了三千多。

有些东西家里原本也有,比如指甲剪,但是那位准妈妈说,大人用的指甲剪不能给娃用,容易伤到不说,万一交叉感染呢,婴儿抵抗力比较弱。我觉得她说得非常有道理,花了四十多块买了个婴儿用的指甲剪。

后来我发现,给孩子花钱,有一个理由特别强有力,‌‌“你又不是没有多少块……‌‌”,这个‌‌“多少‌‌”可以是十位数,也可以是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只要抱定了倾己而出的心,性价比这件事就完全抛到脑后了,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万一花出去的那笔钱,影响了娃的一生呢?

这就带了消费的飞跃式升级,像丹萍这样,以前住青年旅社的,现在住五星级酒店,有人原来去趟杭州都要犹豫,现在却陪着娃游历了欧洲。我所在的这座三线城市,我娃的同学,有不少暑假都去了欧美‌‌“游学‌‌”,如果不是我娃执意不去,我也会把他送去的。我不是很了解别的国家的情况,但中国城市里很多孩子物质生活,我觉得可以跟国际接轨。

但另外一方面,做父母的收入没接轨,孩子的优裕,是做父母咬牙堆出来的,并不是一丢丢肉痛都没有,有意无意地,就想找补回来。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小时候无休止地听父母说没钱,长大后买东西总先看价钱,价钱‌‌“合适‌‌”一切就都‌‌“合适‌‌”了,家里堆满了便宜而讨厌的东西,她后来就下定决心,不让娃成为自己这样的人。

有次她带娃逛商场,娃一眼看中了一双某名牌的新款,她瞟了一眼标签,高达1800块,可怜她自己这辈子还没穿过超过五百块的鞋子,但她想到自己永远退而求其次的童年,把嘴边的话咽了下去,换成另外一句:‌‌“喜欢就买‌‌”。

只是娃三十九码的脚,她却让售货员拿了双四十一码的鞋,一是想着孩子脚长得太快,二是她老公的脚是四十一码的,将来娃穿不了还可以给老公穿。

这算盘打得不能不算如意,然而不到半年,鞋头就被顶出两个小洞,小孩子穿鞋就是这么费。她拿着那双已经看不出身价的鞋子,想出一个主意,洗干净给让老公在跑步机上用,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听起来又好笑又有点惨,咬牙陪娃一起消费升级的老母亲,真是各种不容易,自然也是各种吐槽,但是你若是留心听,会发现,这种吐槽的底色,还是开心的,毕竟,是在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爱终究是一件快乐的事。

可是,这种强行升级到底对于孩子成长是否有好处?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老去,会不会有一次大幅度的消费降级,他们能否正确面对?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快乐,来自于适度匮乏,没有过饥饿感的这一代人,会不会很难体会到吃饱的快乐,饫甘餍肥的他们,会不会生出淡淡的无聊感来。

不过我也有朋友,因这消费升级而受益。一个朋友最近学会了非洲鼓,本来是她家孩子要学的,这个朋友忙不迭地交了一大笔学费,不曾想这家伙三分钟热情之后,死也不肯再去,她舍不得那笔学费,干脆自己去学,倒也因此多了一门才艺,比那个集体住五星级酒店还要划算。

另一个朋友则是在陪孩子四处漫游地过程中改善了自己的消费观,发现升级之后,日子惬意了,也不是过不下去,渐渐地,她不但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给自己和家里其他人花钱也放开手脚了。

消费升级有利有弊,还是要适度,要看个人承受能力,还有个人的消费偏好,这就是个很微妙的事了,只能由当事人自己衡量。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