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能进清华的都是些什么人

很多不是清华的人,可能不知道一个小知识,那就是按照清华传统,以入学年份最末位命名‌‌‌‌“X字班‌‌‌‌”,来称呼每届学生,比如今年的新生即为‌‌‌‌“八字班‌‌‌‌”。这也是很多起清华校友之间的‌‌‌‌“接头暗号‌‌‌‌”。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清华北大可以说是两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占据北京这个得天独厚的位置,更是由国家财政源源不断的支持,可以说,能在清华求学,简直是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事儿。

那么除了参加高考,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进入清华学习呢?其实,当很多消息闭塞、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孩子,熬夜苦读,奋战高考的时候,就有不少学生,通过‌‌‌‌“特殊渠道‌‌‌‌”成功拿到清华大学的‌‌‌‌“门票‌‌‌‌”。

根据公开资料,我们发现入清华大学有10种途径,分别是高考、保送生、自主招生、领军人才选拔、国防生/定向生、飞行学员班、自强计划/贫困专项计划、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艺术团、艺术类(美术学院)港澳台侨这10种类型。换句话说,这是10类人是不用参加统一的高考,或者是享有高考的加分政策,可以说是一个幸运儿。

那么享受这个优惠的群体到底有多少的人呢?看完这个数据说出了,可能大大出乎你的意料,因为这个比例实在是很高。比如2017年清华大学共录取新生近3800名,其中国际学生330余名,港澳台学生68名,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的有352人,所以说,享受‌‌‌‌“优惠政策‌‌‌‌”就有750人,这个新生比例占到了约20%。不少网友看到这个数据表示很失望,因为他透露出了很多的信息。其中就有3点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第一: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都啥样?

保送生都是由人大附中、长郡中学这样学校的校长推荐,不仅学习优异,而且大多数都是来自富裕的家庭,父母不是商人,就是公务员,他在或缺保送生的道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人都说,保送生就是提前把一批学生送进清华北大,剩下没权没势的孩子,自己玩自己的。

第二:国际生的参加招生考试和高考的难度一样吗?

你一定听说过高考移民这个的词汇,就有这样的学生,为了能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直接移民到东南亚这样的国家,然后地在用外国人的身份,参加清华北大的招生考试。之所以费劲周折,就是因为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只要中文过关,基本就是面签的水平。留学生招生考试和高考,就是两个标准。

第三:农村孩子上清华还有机会吗?

这几年的国家为了提高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有了政策的倾斜,清华就推出了自强计划,给贫困地区的考生加分的优惠。但是去年清华的农村考生比例只有17%。前几年可能10%都不到。所以说,寒门难出贵子,那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所以,很多看完清华大学新生比例,感觉十分的失望,因为它已经有了‌‌‌‌“贵族化‌‌‌‌”的趋势,对于很多农村孩子,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同一起跑线上

知乎孙慕林:哪一个瞬间让你突然感受到了贫富差距

下班回家的时候,路过楼下水果店,想买个西瓜。老板正坐在柜台后面拿手机看视频,看见我抬了抬头,我说老板来个西瓜,老板就朝着旁边正做作业的女儿说:

‌‌“去给挑个西瓜‌‌”

女儿乖巧地放下笔,带我走到西瓜们的面前,眼睛在西瓜中逡巡一番,盯上一个,熟练地拍拍

‌‌“这个好!保甜‌‌”

女孩走到收银机前,熟练地帮我上称,打票子,我付过钱,随口问老板:

‌‌“闺女多大了呀?‌‌”

老板说:‌‌“初三‌‌”

‌‌“学习好不好?‌‌”我问

‌‌“好着呢,可惜明年得回老家上学‌‌”

我拎着西瓜出门,手机响,我的学生给我发了微信:

‌‌“老师,你能不能把作业多留一点给我,我明天出发去亚马逊,有一段时间不能上课了‌‌”

我打字回她:

‌‌“去亚马逊访问吗?又要打商赛?深圳亚马逊还是美国的呀?‌‌”

小姑娘会了我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秘鲁的亚马逊‌‌”

我才想起来,是公司与南美一个NGO联合的活动,孩子们去南美开展公益活动,主要作用是刷简历,为申请美国的Top10做准备。

—————————-

近几年朋友圈流行些爆款格言,比如什么:

‌‌“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

‌‌“正在被同龄人超越‌‌”

其实真正的差距,并不是显现在努力不努力上,而是两个人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不必说结果,其中一个人的努力的内容,另一个人想象都想象不到。

豪车豪宅奢侈品,那只是贫富差距的结果。而教育,则是贫富差距的分化器,是守卫阶级堡垒的护城河。里面填满了一具具奋力想要越过的枯骨。

以前总听我妈说:

‌‌“别输在起跑线上‌‌”

她不知道,纵使起跑迅猛,耐力持久

有些人,与你根本没有在同一条跑道上奔跑。

—————————

我回头望了一眼水果店里守在榴莲旁边写作业的小姑娘,她很认真地低头在写作业。

灯光那么炫目,身影那么单薄。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