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同样的中国历史 不同的两岸教科书

穿过一道绿植与鲜花拥簇的红砖小径,就到了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台北的故居——士林官邸。这座已经改造成生态公园的蒋故总统官邸入口处,不乏驻足围着展板讨论的大陆游客。“看,这跟我们历史课本上说的是完全相反的。”在主题为“关键年代的风云史诗”的特展前,一名大陆男游客对着他女朋友说。

多年来,两岸网络上对两地教科书不同叙事的讨论从未断过。日前,台湾教育部通过12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纲,在高中历史课纲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引发外界关于台湾当局借历史教育“去中国化”的质疑。此前,“中国史”都是作为独立部分呈现。

台湾教育部解释称,这份将于2019年开始实行的课纲分别以台湾、中国、世界为重点。在中国部分,国中(大陆称初中)课纲以中国主要时代分期为架构,而高中课纲则以中国与东亚的互动及发展作为重点。“中国还是重点”,“不会以东亚取代中国,”课纲历史课分组主持人、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金仕起向《联合报》表示。中国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则回应称,这是台湾当局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台独”分裂行径的又一实证。

在政治对立的背景下,两岸教科书对于历史的表述、解释不尽相同。BBC中文记者对比大陆与台湾历史课本发现,从古代到现代,两地学生接触到的内容有许多不同之处。那么,不同史观指导下的教科书究竟有哪些迥异?哪些部分的争议最大?这些南辕北辙又如何透露了近年来两岸动荡又微妙的政治生态?

中央控制与民间开放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每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大陆学生从小就会背诵的句子。大陆强调台湾在中国古代就从属于中央政府,台湾史自然就划分在中国历史部分。

而台湾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过所谓“去中国化”的历史教育大变动。2006年以后,台湾课本的“本国史”被分割为“中国史”与“台湾史”,“台湾史”单独成册,区别了汉人与台湾原住民两个概念,以台湾岛与本地居民为主体。

台湾高中历史老师林杉见证了从“本国史”到“台湾史”的过程,在她看来,这种变化是“无可厚非”的。“以前放在中国史的时候,台湾史的分量少很多,我们的小朋友都会背,黄河从哪一省流到哪一省,经过哪一省,但从来不知道台湾的浊水溪在哪里,”林杉说。

在牢抓意识形态教育的大陆,历史教科书完全由中央控制。在“马克思主义”纲领下,大陆历史教科书由人教、人民及学林三个官方出版社出版,各版本都强调阶级。

但台湾的教科书是在教育部门指导意见下,完全由民间出版社编撰(目前主要由翰林出版、康熙文化等8家出版社)。1988年1月1日,在蒋经国的指示下,台湾当局正式结束报禁,同时,教科书的编写也开始逐步开放给私营出版商。2002年,台湾教科书市场完全开放。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Onyi Lam与芝加哥大学的Eddie Lin合作的一项研究称,大陆历史教科书使用更强烈的形容词,形容词的比例、亲共产党、亲国民党的词汇频率、积极的形容词对消极的形容词的比例,相对于台湾历史教科书都更高。

研究还称,“由于台湾教科书市场开放,客观性在逐渐增强,而大陆的主观性在增强,逐渐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以及增加爱国热情”。

两边的书中均承认,13世纪后期,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台湾首次设立正式行政机构。但在之后郑成功与台湾的关系上,两者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在大陆,郑成功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在台湾,郑成功则与其他汉人一样,是“外来者”。郑成功治理台湾期间被称为“郑氏时期”。翰林版历史书表述称,郑成功为反清复明决定“进攻”台湾,后战胜荷兰人并攻取台湾,建立了“台湾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在被清廷击败前,郑氏政权共在台湾“经营”了21年。

“流寇”还是“英雄”?

作为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曾经攻克过中国600余座城市,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关于这场相对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事,台湾将其定性为一场“动乱”,但大陆教科书对其极其推崇,不仅将其定性为“起义”,推至“反侵略、求民主”的高度,还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为“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跟太平天国运动一样,对历史上多起类似事件,两岸教科书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定性。在台湾,推翻明朝统治的李自成被描述为“流寇”,在大陆,李自成则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农民领袖。

“大陆教科书对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评价高,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但台湾没有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其实大陆现在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也不是那么赞扬,大陆以前也用‘暴动’一词形容过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这个词不见得是否定,”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彬告诉BBC中文。

而林杉认为,这些事件本就属动乱,“起义”一词体现的立场更强。“造反这种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事实上就是动乱,成功了就叫它革命。”

分歧最大的国共内战

1927年,中国境内爆发国共内战。第一次国共内战于1937年结束,此后1945至1950年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中国现代史发生重大转折,两岸就此形成政治分立与军事对峙。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将蒋介石软禁,要求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后获释。

大陆称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伟大的爱国者”,称张杨两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最终扣押了蒋介石,实行了‘兵谏’”。台湾则称,“国民政府深知国力不足与日本对抗,于是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由于日本不断地侵略行动,民间反日情绪升高,中共借机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负责剿共的张学良部队士气因此受到影响。”

中共一直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八年抗战”的表述是以1937年7月7日日军入侵华北(史称“七七事变”)起点,也是两岸多年来共同沿用的说法。但2017年1月,中国教育部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教材把以往的“八年抗战”描述改为“十四年抗战”,舆论哗然,国内外网友也对此进行了调侃。

“这只是说法上的改变,并不影响对抗日战争不同阶段认识的根本问题,说‘十四年抗战’只是更突出中国人民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的时间更早而已。讲局部抗战,从1931年起,讲全面抗战,还是从1937年讲起,”赵立彬说。

林杉告诉BBC中文,台湾也有类似“十五年战争”的提法,但正式考试时还会用“八年抗战”。

大陆媒体曾经报道,台湾2004年康熹版教科书中认定“抗日并非是共军的主要目标”,“除了抗战初期略有表现之外,其后皆乏善可陈,而且经常在国军背后偷袭挚肘”。

“这样子的陈述是很正常的,”林杉表示。“确实那个时候整个抗战过程中共产党在崛起,真正实力悬殊下来应该是抗战后的事情。不过因为中国现代史的部分争议很大,课本里我们都是简单提到,大考也很少考这个地方。”

“台湾的教科书有时有点滞后,以前习惯了说中共不抗日,说共产党利用抗日趁机坐大。后来学术界对中共抗日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但相比大陆这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抗战一年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的,不像初期会在具体战役上配合国民党,所以国民党看不到,”赵立彬说。

大陆教科书将内战原因完全归结于国民党,称“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而台湾教科书认为,内战爆发的原因是“国共争夺日军受降地区”,并且是“中共利用抗日时机暗中发展实力”,最终“由劣势转为优势,使得中共在民国38年底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国大陆”。

对于这段历史,大陆重点强调了中共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共获胜的“理论武器”,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讲述。台湾则从自身视角出发,反思了国民党溃败的原因,认为国民党在短短四年内被中共击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腐败、经济崩溃、中共获苏联扶植,并在农村迅速壮大势力。两方均承认,中共军事指挥胜于国民党。

直面历史的勇气

在大陆历史课本中,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又称“六四事件”)是一段不存在的历史。对此,台湾历史课本有一段简介:“虽然中共在经济上推动改革开放,但仍严格控管政治。1989年,北京的学生聚集于天安门广场示威请愿,要求政治改革,争取民主。同年6月4日,中共派军队镇压抗议的群众,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史称‘六四天安门事件’。”

“有学生去内地念书,回来问我,老师为什么六四天安门不见了?”林杉的学生曾经这样问她,让她感受到两岸对于历史描述的差异。“之前在我们教科书里不过就两三行,怎么跟那边的孩子讲他们是没有听过的?”

2018年1月,有中国网友发布新版与旧版历史教科书的对比图,截图显示,新版教科书删去了“文化大革命”独立的一课,并将其合并到其他章节。此后,官方辟谣称,“文化大革命”在新版教材中将作为一个专题出现,会“分六段全面系统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与危害等”。

然而,BBC中文记者对比最新版与旧版教材发现,旧版“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中的“错误地”三个字以及“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在新版中被删除,文革被定义为是“中共在探索中走了弯路”。有中国网友认为,新版教材有“粉饰文革之嫌”。

海峡另一侧的教科书则如此叙述:毛泽东因大跃进运动推行失败,被迫下台。他为了夺回权力,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与文化进行无情的破坏,造成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教育停顿,道德扭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相比之下,台湾对自身历史上的政治敏感事件并没有遮掩。台湾教科书对历史上的“二二八事件”、“美丽岛事件”、“野百合学运”等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认为这些运动有利地推动了台湾的民主进程。

“历史是所有科目里面最容易表达史观的东西,特别容易有立场,”林杉表示。“每一个政权都会这么表达自己的主权意识,从教学上最容易就是透过历史教科书,”但是,“现在整个政治氛围,政治的影响,应该超过历史教科书的影响了。”

(为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林杉为化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