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其实每个人都是玻璃心患者

今年有两位朋友家的孩子都参加高考。成绩出来了,一位朋友的孩子超了一本线40分,另外一个朋友的孩子超了一本线120分。

看分数,没有什么异议,肯定是后者考得好。

但结果呢,超40分的那个孩子一查到成绩,立马在家里翻起了跟头,这些天基本没合上嘴,我朋友说都快笑傻了。

而超120分的那个孩子从知道成绩后,就一直躲在家里哭,搞得父母脸上也是愁云惨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不同。

第一个孩子平时成绩一般,几次模拟都没过一本线,为自己设定的最好目标就是能达到一本线,结果一下子超过40分,怎么可能不开心。

第二个孩子平时成绩优良,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名校,这个分数看起来不低,距离他的理想还有差距,一下子无法接受也正常。

其实每年高考都有这种情况,考低分的也有高兴的,考高分的也有闹心的。

我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前几年考进了天津大学,父母开开心心领孩子报到,一进宿舍,发现有位新同学一边哭一边铺床,完全没有大一新生的兴奋感,倒像是被发配了。

一问才知道,人家平时的成绩本来应该是应该去清华的,高考有一科失手了,悲痛欲绝地来了天大。

我朋友回来后和我说,‌‌“看来人的悲喜,并无固定标准,我们的喜可能是别人的悲。‌‌”

是的,师太早就说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2

昨天有读者对我说了一件始终梗在她心底的别扭事。

那是几年前,她婆婆住院,她老公负责去陪床。

她圣母心大发,怕老公在医院睡不好,主动提出自己去换他,让他回家照顾小女儿。

到了医院,她发现自己忘了嘱咐老公给女儿洗澡,就打了个电话交代一下,结果大姑姐在一边幽幽地说,‌‌“你不要什么事都靠他,他每天上班也很累的。‌‌”

当时她解释了一下,姑姐也表示理解。

但过了几年,这句话不仅没有被她淡忘,却越来越让她难受,每当她想起来,都特别不舒服。

为了排解这种感觉,她也反复问自己,‌‌“是不是我心眼实在太小了,才会这么计较这点小事。‌‌”

其实我能够理解她。这件事为什么对她造成如此大的干扰,主要还是预期和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她在提出让老公回家睡的建议时,就为自己预设了一种理想中的回应,‌‌“这老婆可真贤惠,真知道心疼男人。‌‌”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表扬和认可,反而被她姐的一句话将她打入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去,‌‌“你怎么什么都靠男人。‌‌”

人从小土坡跌到地上不会摔太疼,但如果是从半山腰掉下来,那可就不一样啦。

现实中,好多女人都有这毛病。做一件好事,不是因为自己想要这么做,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自己先把自己感动了,然后想象别人会如何的表示给自己各种回报,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方式回馈时,就会特别特别难以接受。

比如我妈,好像永远和自己想象中的老伴在相处,抱怨我爸的模式永远都是一种套路的,‌‌“我要是他,就不这样说……‌‌”、‌‌“要是我,就会这样做……‌‌”

她总是忘了,他并不是她。

3

朋友和老公吵架,气得要离婚。

问她是什么事,她有点不好意思,‌‌“其实不值一提。‌‌”

事情本身真的不大,是老公之前答应,等她生日那天陪她去游乐场。

‌‌“陪你找回童年的感觉。‌‌”因为她和他抱怨过,自己小时候爸妈工作忙,答应陪她去公园,又总是食言,搞得她非常伤心,哭了一次又一次。

她满心欢喜地等着这一天,给自己买了新衣服、帽子、鞋,还在朋友圈发了广而告之,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生日的到来了。

生日前几天老公出差了,但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能赶回来,‌‌“你等着我给你惊喜吧。‌‌”

生日当天她等了小半天都没见到老公的影,忍不住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她老公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哦,我忘了,我今天回不去了,改天我再带你去。‌‌”

当时她就感觉到胸中有一股小火苗燃烧起来,直冲大脑,‌‌“做不到就不要答应我,我最恨别人说话不算话!‌‌”她冲着电话大吼,哭得眼泪鼻涕齐下。

等老公出差回来,他们又吵了一架,因为老公不觉得自己犯了多大的错。他觉得自己平时对她挺好的,就忘了这一次有什么不能宽容的。

从理性上来说,她也不是要全部否定他,但从感性上来说,她真的很痛恨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她好像又回到了童年,那些来自父母的失望,再次淹没了她。

我当然要劝她不要想到那么极端,可是我心里知道,如果是我,我也无法保持淡定,我曾经最不喜欢的也是这种一脚踩空了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学校开运动会,我前一天晚上兴奋得没有睡好。第二天下雨了,学校宣布运动会取消,我还哭了一鼻子。

不为别的,就为自己那些美滋滋的幻想和憧憬落了空。

4

心理学家廷波克在1928年对猴子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者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放入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住猴子的视线,让猴子在两者中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猴子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能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

之后,实验者再次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入后,又在挡板后面把香蕉取出来,换成猴子不喜欢吃的莴苣叶子,并要求猴子取食。

研究人员发现,当猴子从容器中取出莴苣叶子而不是香蕉时,猴子显露惊讶的表情,似乎是‌‌“大吃一惊‌‌”的挫败感。

它拒绝吃莴苣叶子,并会四周搜索,寻找期望中的香蕉,寻找失败后,甚至非常沮丧地向实验者高声尖叫,大发脾气。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预期效应实验

实验证明了: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不是受他们行为的直接结果的影响,而是受他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所支配。

如果实际与预期相符,将加强预期的作用力和可信度。比如获得成功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正向激励我们继续去努力。

如果预期良好而实际不符,那就是无法实现原有预期的情况下,将给人带来认知失调,从而改变原先惯有的行为,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

5

为了小事而计较,会被说成是玻璃心,要被拿出来批判的。

搞得很多玻璃心的人都假装大方,假装不在乎,搞得自己背地里更郁闷了。

其实所谓玻璃心,人人都有,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基本上都是预期效应惹的祸。

心理学家认为,伤害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些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影响。

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有没有得到自己认为应该得到的。

想要的没得到,那给了别的也很难开心。

要减少预期效应的不良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

当我们习惯了为自己所拥有的设定一个标准,会很难接受改变,但世界上的事情哪有定数,变化随时可能发生。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将风险值考虑进去,设定一个弹性的预期空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失望。

二是不要以自己的想象去期待别人的回应。

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不同,如果总是用自己的习惯或者想象约束别人的行为,会让很多事情都变得不可控,甚至把人际关系破坏掉。

三是要善于保持乐观的性格。

一瓶水撒了,悲观主义者说‌‌“怎么只剩半瓶了‌‌”,而乐观主义者却看到,‌‌“居然还有半瓶。‌‌”乐观的人总是能够被积极的东西所鼓舞,而悲观的人都是被自己的消极所打败,这就导致了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好似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但愿我们都可以经得起失望,受得了挫折,见得了好,也承受得起坏。

最终,从玻璃心走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不要做那个得不到香蕉而乱吼乱叫的猴子。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