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小孩都是永动机

最近有篇法国人做的研究,说发现8~12岁的小男孩比专业的耐力运动员更能迅速恢复体力。在进行高强度锻炼后,这些小魔星们心率更快恢复正常,血液里的乳酸也更快被代谢。当铁人三项运动员依然喘着粗气摊平在地时,男孩们已经满血复活,可以再来一轮了。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必须非议一下这篇论文——研究对象太局限了啊!8~12岁?8~12个月就已经耐力惊人了好伐?

要论养娃以后最讨厌的广告词,那绝对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十个月大的啾啾一天日程大抵如下:早上6点准时睁眼(唉,小名起得不好),然后立刻进入超活跃状态——话说婴儿和大人的苏醒方式真是不同。大人起床是这样的:睁眼,摸手机看一眼,睡个回笼觉,再睁眼,懒懒躺一会,摸出手机刷半小时,正式起床。婴儿就不一样了,婴儿的百公里加速大概只要4秒,仅逊于超级跑车。总而言之,当她6点醒来后,会立刻用各种行动和叫声(唉,小名实在起得不好)召唤大人,要吃喝,要换尿布,要玩耍,要抱抱,要出门……全部折腾过一遍,10点左右睡一小觉,然后以上流程循环一遍。下午3点左右再睡一小觉,以上流程再循环一遍。最后晚上8点左右彻底睡着。运气好的话,一觉到第二天6点。运气不好的话,一晚上也就再折腾那么三四次,每次也就半小时到一小时吧……

最惨时段从中午12点开始,渣体力的爹妈已经苟延残喘只想睡死过去,但啾啾还处在‌‌“静若柯基,动若哈士奇‌‌”的状态。我和她爸苍白地僵卧在大床两侧,看着她精力充沛地在床中央摸爬滚打。她滚动、爬动、蠕动、扭动、游动、钻动、阻尼振动、布朗运动……完成了瑜伽里的桥式、蜥蜴式、上犬式、睡雷式、游泳式、毛毛虫式、眼镜蛇式……

两小时过去,我们活生生看累了,她……似乎也累了?一头栽在床上。我们喜不自禁,屏息静气,准备等待呼噜声,结果她又挣扎着撑了起来。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爬起,仿佛《十面埋伏》里章子怡饰演的小妹,哪怕心脏中刀,哪怕砰然倒地,也要一次次顽强爬起……就是不死,坚决不死,秋去冬来,反正不死。

养儿方知为什么大人要叫小孩乖,不一定是大人有太多控制欲,有时是因为大人已在过劳死边缘。难怪那么多家长怀疑自家娃有多动症,而国外医生要一次次拒绝给五岁以下的小孩诊断ADHD——这个年纪,谁都多动。

娃娃们为什么静不下来?有些可能是天生的。2015年有个研究拿刚出生1~4天的新生儿来做实验,测量他们凝视图片的时间,平均在3秒左右。不过个体差异挺大,有些宝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达12秒,有些只有半秒。研究者7年后再把家长找回来调查娃的性格,发现倘若出生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未来就越好动。

也就是说,假如在阿普加五项评分外再额外测试一下新生儿凝视图片的时间,然后把少于3秒的小孩统统丢掉……几代以后,人类幼崽就会好养许多,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喂养方式似乎也有影响。2017年《儿科学》期刊上有个爱尔兰研究发现,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的小孩,在3岁时没那么多动。天呐,这太不公平了。没有坚持母乳喂养,常常是因为‌‌“日子太难了‌‌”,然后世界还要用一个更难搞的小孩来‌‌“回馈‌‌”吗?

幸好还有一线希望,这个研究还说,到孩子五岁时,这种‌‌“额外多动‌‌”就消失了。即使没能母乳喂养,也只要咬牙忍耐,坚持到五岁……

人间不值得。

英国NHS官网也提供过一些建议:①建立每天常规日程,让小孩习惯定时吃玩睡;②每天带去室外放电,消耗多余体力;③训练娃慢慢学会专注,时间从短到长;④不要作死,不要主动挑战高难度,如果你家娃在商场就会兴奋疯跑完全控制不住,请家长还是独自去购物……

而那些拥有活力娃的行尸家长,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夜幕笼罩,娃已沉睡。这时候他们终于可以躺着不动,半天后吐口长气,拿起手机,看到又有新手爹妈在焦急询问‌‌“我的娃怎么还不会翻身/爬/走‌‌”,他们脸上浮起一个沧桑笑,双手颤抖着打下回复——‌‌“不用急,以后你会怀念现在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