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每个考生的档案中都有一份政审材料

对于大多数苦读了十几年书的人来讲,高考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这个考试决定了自己以后走什么路,过怎样的生活,为自己的未来定下了生活质量的基调。高考也是国家选拔、培养人才的考试,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考试必须面向全体有意报考的公民,这种考试必须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选拔。但是,在文革前,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在教育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的鼓吹下,有些人因为身份问题或家庭原因失去了参加高考的资格,而让他们失去资格的制度就是高考的政治审查制度。

文革前的所谓的高考政治审查制度,就是通过政策法规的形式,对考生的考试权利做出制度性规定,这些规定合法地剥夺了部分公民的考试权。1949年中共建政之初的前两年,高校的招生还沿用着前政权的招生模式,各高校单独招生,这种模式不利于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无法很方便地限制高校的生源。至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初次的统一招生考试,统一招生的方式方便了政府对生源的审查,1953年正式出台了政审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能参加高考:

1、现被管制分子;

2、反革命分子和现行破坏活动分子;

3、确因反革命以及品质极端恶劣而被国家企业、机关、部队或高等学校清洗或开除的分子。

自此以后,高考的政治审查制度长期存在,并且随着极左思想的发展,审查也越来越严格,被限制的考生也越来越多。比如1955年的《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政治审查标准》中:规定了下列人员均不录取:

1、被管制分子;

2、目前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分子;

3、五方面反革命分子;

4、被我机关、学校、部队、团体或工矿企业部门清洗或开除,现无确实证明有显著悔改表现者;

5、政治历史复杂,很难弄清而有可疑材料者;

6、品质恶劣或有反动言行、不堪教育改造者;

7、直系亲属被处死而本人坚持反动立场者。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当局认为知识分子中仍有不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分子,因此对于培养知识分子的高等院校加大了控制,把入学的门槛进一步阶级化,规定了下列人员均不得录取:

1、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

2、思想反动、坚持反动立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分子;

3、品质作风极端恶劣(例如,一贯偷窃、严重的流氓作风等)屡教不改的分子,均不应录取。

与以前相比较,1957年的规定不再是具体的标准,而是提出了不录取的原则,这些原则人为可操控性较强。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的情形下,这些原则也就不自觉地和阶级出身联系到一起,地、富、反、坏、右分子以及资本家出身的子弟也就会被重点“照顾”。

为了严把高考的政审关,每年到高考报名时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发文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对具体事项都做出严密的安排。笔者收集到一份1963年河南省商丘专员公署文教局、公安处、民政局、人事处的联合发文的文件:

【关于一九六三年报考高等学校的考生进行政治审查的通知

各县、市文教科(局)、公安局、民政局、人事科、各高、完中学:

1963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即将来临,为了切实做好报考高等学校考生的政治审查工作,保证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政治质量,根据河南省教育厅(63)教高字第24号、公安厅(63)予侦戊字第17号、(63)民优字第71号、(63)人干字第55号转发教育部、公安部、内务部“关于一九六三年报考高等学校的考生进行政治审查的通知”精神,对我区报考高等学校考生的政治审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希望按照执行。

一、今年对考生的政治审查工作,仍旧应在各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教育部、招生机构主要负责,公安、人事、民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进行。鉴于今年社会青年等报考人数估计较多,根据中央教育部(63)教人密发字第12号、公安部(63)字第161号、内务部(63)内人字第10号指示:“……在职人员、复原退伍军人和社会青年等考生,由人事、民政和公安部门负责提供考生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历史情况,交招生机构审查”的精神,经研究确定:各县、市应以教育部门为主,会同公安、人事、民政等有关部门迅速抽调熟悉政治审查业务及今年亲属中未有报考高等学校的党员干部,组成5-7人的人事组,以便开展工作。人事组干部名单请报送专文教局备查。

二、今年高、完中应届毕业生的政治审查的初审工作仍由高、完中学校负责,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进行督促检查,组织负责政审工作的干部,认真学习1962年中央审定的“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政治审查标准”,进一步领会精神,统一认识,划清界线,力求客服偏宽偏严现象。至于哪些关系需要调查和审查哪些问题,应严格按照教育厅(63)教高字第10号转发中央教育部制定的“高中毕业生登记表”和“高中毕业生政治审查表”的要求进行,不要随便增减内容或沿用以往的旧表格。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初审工作应于五月底结束。高中应届毕业生的评语各校领导应加强检查,要求班主任会同有关教师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等情况,认真的叙述清楚并加以分析,不要笼统的写为思想落后或品质恶劣等。

三、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对在职人员、复员转业军人、社会青年等考生的政治审查工作,各县、市文教局可以暂按去年招生规定中的报考条件尽早对本地区的报考人员进行登记工作,力争在6月10号前完成登记工作。专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人事组于6月20日后对社会青年进行复审工作。

四、为了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各县、市文教局、各高、完中每星期向专书面汇报一次。

1963年5月16日】

这一年从中央到省,各级各部门发了多少文件来强调政治审查,从这份文件中就可以看到。对不同考生类别进行不同政治审查,文件中也做了规定,教育部门与公安部门主要对社会考生进行政审,应届毕业生主要由所在学校来进行政审。从笔者所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中来看,应届毕业生在报考时要填写一份《学生登记表》,除有常规的姓名、性别、年龄、出身、简历等项目外,还需详细填写家庭经济状况(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家庭成员(直系亲属、同居的旁系亲属)和社会关系的过去的历史、政治面貌、政治情况;自传。同时,在表格后面除了有学校对学生本人的政审结论外,还有主要亲属单位的证明材料,无单位的必须有当地派出所出具的证明材料。

笔者手中还有一份著名的铁路桥梁专家徐公望1964年报考研究生登记表,登记表最后有一项“考生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对考生情况的简要介绍和对报考的意见”,这一项的主要内容也是政治审查。

这些实例证明,在文革前高考的政治审查是十分严格的,此时,能否参加高考,是否能被录取,不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出身的问题,是政治态度的问题。一个丧失了基本公正、公平原则的考试也必将走到绝境,文革开始后,高校停止招生,再后来,文革后期高校开始免试接受推荐入学的工农兵学员。像笔者这些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人,都清晰地记得一部叫《决裂》的电影,电影中讲“马尾巴功能”的教授受到嘲讽,凭着一双满是老茧的手入学的人被歌颂。

高考的政治审查制度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后依然存在,但是摆脱了左倾思想影响下的政审越来越松,几乎成为一种形式存在。自此,高考的录取面向适龄的全体公民,最少在资格审查中已经没有了偏见。

高考的政审仅仅是当时各项政审中的一项,实际上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入伍当兵,还是进工厂当工人,或者入团、入党,或者为临时完成一项任务需要组成攻关小组、科研小组,都需要政审。可以想象,政审就是悬在出身不好的人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刺向他们,让他们失去入学、入伍、入团、入党等等的资格。

政审,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词。

(本文的内容参考了宋长琨所写的《文革前高考权利主体的演绎》(《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年第1期)一文,对作者表示感谢,文中1953年、1955年、1957年高考不宜录取的人员内容也转自此文,特此说明。)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