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明君圣主最痛恨什么人

01

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大汉天子刘彻走到生命尽头。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这位70岁的濒死老人却下了一道令人毛骨悚然的命令:杀光长安城所有监狱中的囚徒,不论罪行轻重!

《汉书》记载称因为“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也就是说,仅仅因为江湖术士的一句话,长安就要血流成河。

从后世看,“天子气”更像一个不太高明的借口,一个让刘彻斩草除根的借口。

这个监狱中的“根”是汉武帝曾孙刘病已——戾太子刘据唯一的血脉。在5年前的“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及其三子一女全部被诛,只有这个当时还在襁褓中的孙子幸免于难,被投入郡邸狱。

当使者抵达郡邸狱准备大开杀戒时,一个小人物站上了历史舞台,用无比耀眼的人性光辉,照亮了一个黑暗时代的漫漫夜空。

廷尉监丙吉拒绝开门,称监狱中没有死罪之人,不应该受死,何况皇帝的亲曾孙也在监狱中。双方僵持一夜,无论使者如何威胁恐吓,丙吉坚持不开门。

违抗圣命,意味着丙吉将付出族诛的代价。使者回禀汉武帝,刘彻却似乎一瞬间“恍然大悟”,认为此乃“天意”,不仅没有将丙吉治罪,反而宣布大赦天下。

5岁的刘病已得以死里逃生,并在13年后出人意料地被霍光推上皇位,是为汉宣帝。

天道好还,刘彻想除掉的人,最终还是成了“接班人”。

02

汉武帝,无疑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圣主,御宇54年间,北击匈奴,凿空西域,降服两越,开拓西南,“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雄风至今为人传颂。

明君圣主是帝王中的杰出人物,威加海内,睥睨天下,一切皆在掌控,似乎没有什么可担心与恐惧的。

从权力内部看,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的要么是外戚与宦官,要么是权臣,但对于明君圣主而言,这些都不是问题:这些人都是匍匐在脚下战战兢兢的家奴,生杀予夺一句话而已。

权臣霍光在汉昭帝、宣帝时期权倾朝野,能够废立皇帝,但在汉武帝在世时,霍光谨小慎微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有细心的郎官发现,霍光每次出入宫廷的线路,停走都有固定位置,每次都分毫不差,且在汉武帝一朝20余年一直如此。

从外部威胁看,能够对帝国造成威胁的要么是北方游牧民族,要么是尾大不掉的地方势力,但明君圣主多为纵横捭阖,文治武功的战略高手,哪里不服打哪里,so easy!

宇宙无敌啊,寂寞啊,没对手啊,难受啊,所以明君圣主晚年常常会感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惜,再伟大的明君圣主也无法对抗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新陈代谢。

这是他最恐惧的,也是最痛恨的。

而时时刻刻提醒他这个规律存在的人,就是“接班人”。

03

太子不好当,看起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是众矢之的。

在父皇眼里,未来是属于你的,你早晚要取而代之,对失去权力的恐惧与防备远远多于对儿子的慈爱。在其他皇子眼里,太子是羡慕嫉妒恨的焦点,当面喊大哥,背后下毒手。

皇帝和太子之间注定没有父子之情,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体。皇帝看太子,不会用父亲看儿子的目光,而是充满了警惕,带着对夺权者无法消弭的愤怒。他是一个时刻准备着,要来接过权力的人。而那一天,便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面对的——死亡。

太子不好当,明君圣主的“接班人”就更难当,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明君圣主普遍身体健康,都活得很长。

汉武帝在位54年,唐太宗在位23年,唐玄宗在位44年,康熙在位61年,乾隆实际执政64年,“接班人”等待的时间越长,双方的矛盾就越容易激化。

老皇帝总担心太子等不急了要“抢班夺权”,太子总担心时间长了“夜长梦多”,在长期高度紧张与猜忌的情况下,双方一点小的误会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康熙太子胤礽仅仅因为夜晚靠近父亲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就立即被怀疑要“弑逆”。

二是明君圣主都是“不世出之人物”,对“接班人”往往会求全责备。

在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君王内心,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垃圾。就像《破坏之王》中断水流大师兄所说:“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太子如果很平庸,老实可靠虽让人放心,但皇帝又觉得一个弱主将来难以驾驭帝国;如果太子很优秀,群众都点赞,但皇帝还是觉得不如自己,站在权力之巅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离了我,你们就不能活!”“除了我,你们谁都不准认!”

所以,明君圣主的太子基本没有好结局。

汉武帝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身亡;唐太宗太子承乾流放黔州而死;唐玄宗太子李瑛被诬告赐死;康熙太子胤礽两度废立,圈禁而死;乾隆太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当太子时也是险象环生,后来他回忆说:“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

04

明君圣主最痛恨“接班人”,也不需要“接班人”。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诛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开创“康乾盛世”,是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但他在“接班人”问题上仍走不出历史怪圈。

康煕四十七年,当了30多年太子的胤礽因“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等罪名被废黜。之后,康熙搞了大清历史上第一次“民主推选”,表示大臣们推选谁当太子,他就让谁当。

本来君无戏言,但投票结果康熙却不认账了——因为大家都推荐了“八爷”胤禩。群众“一致拥护”反而触动了老皇帝敏感神经:这都成“八爷党”了,当了太子还得了?

于是,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找的理由是,过去太子因“魇魅”迷失本性,现在精神病治好了,人反而比过去精神多了,再当太子没问题。

仅仅隔了3年,胤礽又再度被废黜。然后,干脆就不立太子了……

反复打脸,其实只为大权不旁落。

演过康熙的陈道明在一个广告中说:“有人问,你演过最难的角色是什么?我想,怕是自己吧。”

的确,最难演的是自己,不是所有皇帝都叫“特能演”,康熙算一个。

其实,明君圣主最钟意的“接班人”永远是自己。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