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房地产病了

今天有圈友在补充分析股市走向的时候写得很好,最后一点是房地产病了。

我深有同感。这种病到了什么程度我不好说,我感觉此事实在不小。

按道理说,房地产都已经要冻产了,一轮一轮的调控,像铁桶一样围住。去年围了一二三线城市,但是四五线城市在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推动下疯狂上涨。

去年以来,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摇号,这个畸形的政策不断扩大。

一、

起初我还不了解为什么要摇号,都限购限售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买房?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因为买房的人还是太多了。为什么买房的人太多了呢?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买到就是赚到,所以所有有资格的人挤破脑袋都要买房。

摇号背后的问题则是一些城市新房和二手房的倒挂。二手房没法调控,新房和二手房形成了严重的价格倒挂。各种报道已经很多了,比如成都:

原因是新房必须接受指导价,否则房管局不给预售证。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是,开发商的预售证竟然弄丢了,然后登遗失声明,再慢腾腾地补办。

为什么这样?因为房地产市场已经是直接价格管控了,某个价格以上就是不发预售证(统计数据自然都是很好看的)。拿了证的当然后悔,等于把房子作贱卖了。许多房子则根本就是屯在那里,因为不愿意低价卖,反正房地产商前两年也赚够了钱,资金紧张的还是小部分。

二手房比新房还贵,所以市场形成了一致预期:新房被低估,因为只要我买到了,转成二手一卖就套利赚钱了。这是很直白的道理。

所有有资格的人都来摇号了,刚需更是恐慌了。过去还是连夜排队抢房,现在好了,队不用卖了,直接像买彩票一样,靠运气。

确实,经过这些年的调控,一些城市供需关系确实出现了内分泌失调,有些地方新房供应严重不足。但是有些地方房地产市场可是沉寂了很久,比如西安这样的城市,现在也爆发起来了。

一些城市,表面上是抢人,实质上是在制造购房的恐慌。因为抢人,办了户口,才有了购房资格。户口是张皮,背后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养老保险等公共福利和服务。但现在,户口是为了获得你本来就应该得到的购房的权利,你入户了,就可以有买房资格了。

本来许多人没有那么急迫买房,尤其是刚需。但在这些“限购-放松户口-部分可购”的诱惑下,也在背负巨债加紧入市。所以,这样的房地产疯狂,看似供给、需求端都管得很死,但现实的效果却是相反。

我们宏观调控搞了这么多年,摸索了这么多年,预期管理也不是提了一年两年了。预期管理本来是平缓需求,减少大起大落,现在却是没有预期创造预期,然后制造市场的疯狂,造成大起大落。

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也有30多平米了。这几年农村去县城买房的能买的也差不多了,现金贷都借了不少。

二、

最近有多则新闻,和房地产都没有直接关系,可是几乎所有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房地产。

比如,贸易战爆发,许多人想到房地产,尤其在降准之后,许多人问,房地产这个夜壶会拿来稳经济吗?

再比如,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破3%,我写了一篇文章,只在回复留言里提到了房地产,结果后台消息提的问题全是与房地产有关。

同样,我看到许多关于中兴被制裁的公号文章,文末的留言,许多人没有谈技术,也没有谈中美贸易,谈的是房地产,都在反思,靠房地产这样拉经济是没有前途了。

可是,我们现在又处于一个微妙情绪的节点,许多人又都在谈房地产。而且发明了一个词汇:赌国运。也就是说,反正房地产已经绑架经济了(夏斌最近演讲也说了),房地产是不可能倒掉的,所以买就是了,因为我赌的是国运。

买房子就是赌国运,全民在赌博,这是多么危险的社会情绪。

房地产调控从限购、限售到现在摇号,一步比一步紧,一步比一步狠,可是如果连摇号都解决不了问题,这说明,调控真的是失效了。

必须改弦更张了。也就是房地产的长效机制必须要真正发挥威力,而不是不痛不痒,结果在一个一个政策bug(最典型的bug就是棚改货币化安置集中入市)中,房地产泡沫继续做大,尾大不掉。

前沿君认为:房地产调控必须有新思路。

比如,要协调考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内的钱太多,前几年还是鼓励资金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几年因为汇率改革,资本项管得更严了。但是,作为经济大国,长期地把资金锁在国内,在这个范围内挪腾来挪腾去空间不大,所以,必须积极地将资金放出去。让中国居民可以配置境外的资产,享受其他地区增长的红利。当然,这里有很多细节要讨论,也有很多反对的意见。但我认为大方向是这样。

再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必须要真正落地,而不是玩虚架子。落户和社保、公共服务相关的,而不是胡乱地抢人。抢人政策要坚持基本公平的底线,不能因为学历低而在落户上给予歧视性的规定。

再比如,与房地产相关的财税政策必须尽快理顺。其中包括土地出让问题、包括房地产税的问题,要有清醒的思路,不能犹犹豫豫。

如果居民长期是赌国运的思路,全民对赌,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