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世间再无蔡元培

昨天拙文有网友留言,对北大“号称是中国哈佛”提出异议,说北大建于1898年今年才120周年,哈佛大学建于1636年已经382年,难以比拟。

历史积累固然往往是一所大学的名声与水平的基准之一,但并不尽然。191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到中国,目睹了五四运动全过程,了解北大的角色后,他感慨地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在就职演讲中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使北大自然而然地成为新思潮旋风中心。在这里,有胡适、钱玄同等提倡白话文学,也有黄侃、刘师培等维护文言文学;胡适与梁漱溟对孔子的看法不同,可以各开一课;王宠惠信奉三民主义,李大钊、陈独秀信奉共产主义,李石曾信奉无政府主义,蔡元培也毫不干涉。当时社会有多少学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学派。

蔡元培塑造了北大精神: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于是北大人才辈出,学术硕果累累。北大也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阵地和学术之中心,如杜威所说“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

蔡元培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大学应该是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文化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自由港,社会良知的大本营。尽管不少成功人士没有完成大学课程,但大学在思想自由和创新方面,引领社会和时代。

蔡元培之后,民国时期将西方的大学模式传入中国,还有八位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基础的大学校长,包括蒋梦麟、胡适、张伯苓、梅贻琦等,他们的文章、教育理念,他们的人格、见识、学养,引领社会,留下典范。可惜,这一切,在中共建政后,都一扫而空。北大红楼今犹在,世间再无蔡元培。大学已非育人而是制器——制造党的特别工具。北大校长公开发文贬低焦虑与质疑的价值、扼杀批判思维。若说大学仍是社会思潮引领者的话,那是引向假话时代,引向绝对服从的奴隶社会。香港现时是亦步亦趋。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晚清的西学先驱者严复。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对此,孙中山的回应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经百多年革命实践,害之存于甲者竟百倍见于乙,世人应该认识到:还是严复有道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