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特朗普推倒尼克逊

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逊在前往中国破冰之旅的路上短暂停留夏威夷,下榻当地海军陆战队旅长岩士唐准将官邸。他坐在大宅的书桌前,在一张浅黄色纸上写了他对此行的想法。

他们要什么:一、建立他们的国际地位;二、台湾;三、把美国赶出亚洲。我们要什么:一、印度支那(?)二、共党分子——遏制中共在亚洲的扩张;三、未来——减低与中国超级大国对抗的威胁。我们都要什么:一、减少对抗和冲突的危险;二、更加稳定的亚洲;三、遏制苏联。

事隔五天,也就是尼克逊与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会谈65分钟、3小时50分之后,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桌上写了另一张字条:一、台湾=越南=交易(trade off);二、你们的人民期待在台湾问题上有行动,我们的人民期待在越南问题上有行动。没有一方可以立即就做——但两者都不能避免——让我们都不要令对方尴尬。此外,尼克逊在逗留夏威夷的时候还写了另一张纸条,题为“对待他(如皇帝)”(Treat him(as Emperor)),下列五点注意。这是幕僚给他与毛泽东会晤时的建议。

三张字条已经全部解密,第一张字条更是历史文件,成为研究当代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入门之学。这张纸上尼克逊“他们要什么”一段至今依然贴切,北京仍按着建立国际地位、台湾问题、把美国势力逐出亚洲三个目标而行。可是,其后的“我们要什么”和“我们都要什么”并无全面实现。尼克逊对中国的战略企图没有看走眼,看走眼的是美国亚太战略构想和实现,最终是美国全面撤出印支半岛、区内的对抗冲突有增无减。从战略擘划的角度来说,以来华传教士后人及热爱中国文化学者为主体的美国的中国通,包括建议尼克逊会见毛泽东时“对待他(如皇帝)”、“不要争吵”、“称赞他的诗”的一批,在今天形势验证下,通通可以买棹归航,从此休矣。

中国通退场  鹰派频涌现

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的确与以往不同,连一向对他批判甚力的《纽约时报》,前社论委员成员波特(Eduardo Porter)在专栏指出,50年前尼克逊以降的“自由主义和平”(liberal peace)中国政策,即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会觉得战争的成本太高,这一想法如今看来已成过去。一年来,类似波特看法相继冒现美国,传统的中国通在论述舞台转趋低调,相反,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中国持强硬态度、不像中国通那样谙熟中文的战略专家一个接一个涌现,最新的是已经就任的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特朗普从去年11月到中国访问,到上月下令对中国入口产品加征关税,几个月间仿若两人,此一巨变的背后意涵不是“特朗普疯子论”,而是白宫大幅调整对中国政策,从理念基础到执行策略,正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检视过往的美国对华政策,根据《洛杉矶时报》前驻北京记者孟慕捷(James Mann)1998年的说法,是失去具体认知的政策构成。孟慕捷在当年一片看好中美关系的大气候当中别树一帜,质疑美国负责中国政策的官员的中国认知,只是基于几次短暂访问和签署几份文件,是“一连串的信任和假设”(a series of beliefs and assumptions),而当中的不少部份,最终证明是“惨痛地不准确”。如果把长久以来对中国文化倾慕的学者型官员失误也算进去,这种双重失焦带来的是,美国以为中国已经丢弃共产主义拥抱资本主义,列根就曾把中国说是“所谓共产主义中国”,言下之意是中国再非意识形态上的对头人,以孟慕捷之言,这入于“惨痛地不准确”一类。至于克林顿,一度以为可以用经贸关系换取中国人权改善,结果是华府决定商贸与人权脱钩,两头不到岸,放弃人权遭人诟病,对华经贸也不见得独领风骚。

不问华人权  只求美利益

尼克逊当年在北京写的一张字条,总纲是把台湾、越南等同交易。律师出身的政客尼克逊,处心积虑要做成这单deal,最后美国以退出台湾换来从越南全身而退,且得到买一送一的北京共同抗衡苏联,自觉有赚无蚀。之后的列根与克林顿都是如此计算,付出少许换取中国全面融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半世纪沧海桑田,中国并未像尼克逊或列根期许那样倾倒入怀,世局发展更有回到50年代中苏结盟的态势。波特的专栏文章,可视为美国自由派承认尼克逊的一套中国政策破产,是时候退出历史的证言。

美国未来会否再掀类似50年代“谁失去中国”的右翼风潮,追究前朝的中国政策,老实说,在现今政治气候底下的确难料,但实际操作的变化已在眼前。举一个例子,上任以来,特朗普对中国人权状况兴趣缺缺,是1979年卡特任内中美建交至今,唯一对中国人权不置一词的总统。北京是否改善人权与美国无关,特朗普要的是不带利他性质的绝对美国利益。或者,这对某些人是失望的走向,然而从现实而言,特朗普没有这些考虑,身边也没对中国特别有感的幕僚,始有最近的连串举动。从特朗普到尼克逊,人权或台湾,对白宫主人来说都是身外物,这一点,不可不察,更不可不知。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