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圣女林昭50周年忌日当局为何害怕

4月29日是被视为圣女的林昭忌日五十周年,林昭当年被当局以反革命罪杀害后,竟派人上门找她母亲索要子弹费,此惨绝人寰一幕,在其宁死不屈的自由形象之上添加一层惨烈的血光。至今林昭已逝半个世纪,忌日里网上纷纷谈论几件相关的怪事。

林昭,南国女子,北大学子,57年反右时认定政权为独裁政权,反对对领袖的个人迷信,1968年4月29日被以反革命罪秘密枪杀。时年不足36岁。文革结束,林昭平反。林昭的档案,包括狱中所写大量血书,八零年代一度开放,不久又被封存。2004年4月22日她被安葬在苏州灵岩山,可叹只是衣冠冢,遗体至今不知所在。但是难以理解的是,现在要拜谒林昭墓地,就要冒着被约谈被拘留的危险。

民生观察周日报道:有多名人士因祭奠林昭被警方抓走,还有的被传唤、被上岗、软禁稳控…今天一大早,衡阳人士“平淡”(网名)、邵阳朱承志及枣庄邵泽海一行三人,突破重重阻扰和障碍,成功到达苏州灵岩山林昭墓前祭奠林昭,但不久就被苏州特警抓走。

福建人士唐兆星2018年4月28日早晨只身从福州抵达苏州。上午约10点买了一束鲜花前往灵岩山准备到林昭墓前祭奠英灵,没想到刚到山脚,就被守候的苏州公安局吴中分局木渎派出所以涉嫌“非法集会”传唤。

有网民写到,“全中国仅有两个人的墓地上方24小时有摄像头,一个是北京的杨佳墓,一个是苏州的林昭墓。去这两个目的拜祭的公民等于是自己给国保送上门,只要不是蒙面,或者半夜,或者浓雾霾的情况下去拜祭,那么之后被找上门警告或者直接拘留是百分之百的事情。”

林昭已在地下长眠,当局为什么至今还不让人拜祭?有人分析,林昭殉难几十年后,民间没有忘记。许多人把她作为说真话,敢反抗,有良知,求自由的象征。她所表达的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让当局不安,尤其如今个人崇拜如炽,自由又遭强加限制的时候。

第二件事是官媒当年报道林昭平反的一篇文章在林昭忌日社交网络广泛流传。这篇人民日报1981年1月27日发表的新华社记者长篇报道‘历史的审判’特别突出地描写林昭:

“这是一个勇敢纯真的南国女性,名叫林昭。由于她不愿意向风靡一时的现代迷信活动屈服,被关进了上海的监牢。但是,她坚持用记日记、写血书等种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真理的坚强信念,心甘情愿地带着‘顽固不化’的枷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就义的详细经过至今无从查考,我们只知道这样一个消息,1968年5月1日清晨,几个‘有关方面’的代表找到了他年迈的母亲,宣告林昭已于4月29日被枪决,由于‘反革命分子’耗费了一发子弹,她的家属必须缴纳五分钱的子弹费”。新华社记者直指在林、江法西斯统治下,人们竟要为自己的死刑付费。这里的“林江法西斯统治”,林是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林彪,江是毛泽东的夫人江青。谁都知道,统治者是毛和中共集团。指定林江,文章才能发表罢了。

林昭的妹妹后来亲述,1982年她被叫到上海市公安总局,一位她不知道姓名的四十来岁的人物告诉她“你姐姐的死刑判决,是中央政治局作出的最后决定。”

官媒今天再能发表一篇类似的报道吗?有人感叹,“再后来,就是胡耀邦挨整,赵挨批…然后今天,学生约谈,妈妈下跪…新时代诞生!”有人指出,今天谈惨烈的文革都受到压制,更不要说反对个人迷信。

还有一件相关联的事,就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4月27日通过了英烈保护法,人们自然想到了大义凛然的林昭的名字。

秀才江湖质疑:“英烈的标准是什么?…斯大林是苏共的英烈,波尔布特是柬共的英烈,图书管理员是某共的英烈,可是这些英烈造成了大量民众的非自然死亡…那我们认为林昭、张志新、杨佳氏是英烈如何?”对此,赵紫阳秘书鲍彤回应道:根据“英烈保护法”,毛邓无疑是大英烈,秦皇汉武应该是古英烈,张献忠洪秀全义和团算不算先驱英烈?对他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名誉必须如何依法保护?下令掘秋瑾墓的罪犯该当何罪?明天是英烈林昭的殉难日。当年下令杀害林昭的禽兽,以及至今仍在禁止人们祭奠林昭的帮凶,该当何罪???

一个至今都不允许公开祭奠的林昭看来难入当局的烈士名单。但有网友说“她是货真价实令人敬仰的烈士…她是中国民主运动的伟大先驱者,她和张志新一样,是一个让中国男儿羞愧的女人……”

社交网络上仍然可以看到那么多的人在纪念林昭,有的写到:“她是先觉者,在黑暗中划亮一根火柴,照亮炼狱一角,她是真正的勇士,可以面对十八般酷刑,她用血写下来几十万字的控诉书,直到流尽身上最后一滴血”。还有一位署名逍遥游的写到:“去年的今天,因发了一条祭奠林昭的微博,我的微博号丢失了。整整一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每当想起那些为了民族前途命运把自己的安全抛在脑后的勇敢的人们,那些伟大的灵魂,总有一种自愧弗如之感,俺是否堕落了?”

林昭忌日,网上流传最多的是那几句林昭的话,像格言,像林昭的墓志铭,像祭奠者的标记: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