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磕响头

同种肉食动物之间,弱者向强者表示臣服,一般都得俯下身来,身段尽量放低。因为在动物之间,高大意味着威胁。而人,把这种生物本能,用在了君臣礼仪上,在西方,表示臣服,是单腿跪地,而在中国,在早年,还只是稽首一拜即可,到后来则必须双膝跪地,若要表示谢恩,还得磕头,让脑袋碰在地上,最好是砰砰作响,叫做磕响头。

磕头这种礼节,即使在现在,年纪大的人拜祭死去的老人的时候,还是会用的。只是,磕头已经不过是意思意思,脑门挨一下地面,也就行了。但是,在过去,磕头这样糊弄可不行,一定要响。如果不响,在家祭拜先人那叫不孝,在国礼敬君主那叫不忠,兹事体大。

当然,下跪磕头这种礼节,实际上是胡人的。在汉人而言,无论谁来制礼作乐,都是拜,各种花样的拜。为了表示隆重,可以多拜几次。在宋代之前,臣子们在大朝会上虽然都站着,但跟君主开小会,还是有座位的。发言时,为了表示尊重,臣子站起来就是,顶多再拜一下。但是,到了蒙古人统治时期,做臣子的,无论是蒙古,色目,还是汉人,都得下跪了,到了关键时刻,还得磕头。

明朝自称是汉人光复旧物,但礼仪上,却继承了蒙古人的衣钵,臣子见皇帝,要下跪磕头了。只是,明朝的君臣之礼,还比较简单,叫做五拜三叩。对于不谙礼数的外国人,还可以通融。但是,到了清代,从山上下来的满人,在君臣之礼上,把臣服的生物本能,发挥到了极致——三跪九叩。跪三次,叩九次头。而且,即使是单独召见,臣子应对,也一直都得跪着,跪了,还得磕头。胆子小的,召见完了,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模样。

这样的大礼,如果在丹墀之中,大朝会上,大家一起磕,也就罢了,反正皇帝也听不出哪个磕得响不响。可是,如果皇帝单个召见,比如在养心殿见大臣。无论是有特别的赏赐,还是发了雷霆之怒。这种时候,臣子们一定要表现得磕头如同鸡啄米似。磕不响,皇帝可是要怪罪的。

今日故宫昔日皇宫地下铺的砖,都是特制的金砖。如果把它们架起来,扣之若有金石之声。但是,铺在地上,磕上去有没有声音,可就不好说了。如果砖底下是中空的,磕上去肯定响,不用很卖力,就会像敲鼓一样。如果砖下面是实的,磕上去就不怎么响。

所以,大臣在被接见之前,都会塞给皇帝身边太监点银子,人家会告诉你,进门后第几个地砖,是可以把脑袋跟它亲密接触的,磕上去必响。磕头磕得响,皇帝高兴的时候,会更高兴,皇帝生气的时候,兴许就消气了。当初设计出这样的礼节来,不就是为了让皇帝觉得自己特高大,特威风吗?如果再有点动静,这种感觉会更好。如果不塞这点银子,用脑袋直接往实地上磕,那可有您受苦的了。头磕得出血,逼近脑震荡,也还是不怎么响。

自打有礼这个东西问世之后,人与人的关系,就变得不简单了。把礼折腾得越是有序,越是殷勤,在上面受礼之人,就越是舒坦。下面的人,为了主子这点舒坦,付出的,也实在太多。

磕头,磕响头。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