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阅读词要有三个境界

我在课堂上谈过,西方的艺术书跟中国的艺术书,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美学书籍常常是比较具讨论性和理论性的。比如康德的美学、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常常读到你的头都要昏了,因为里面会用很多逻辑方法来界定美,跟你在美的欣赏和感受性上差别非常大。

曾经接触过东方美学书籍的朋友,大概都会觉得东方的美学书非常像一部文学作品。我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可能在座有朋友读过王国维写的《人间词话》,这是非常小的一本书,却是大学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它其实就是在讨论中国文学里词的形式:可同时,它的文字极其优美,这使得它水身就是一部近平文学创作的作品。

我记得在十八九岁、二十岁的年纪,阅读那样的书竟然没有任何难度,自然就被它影响了。你会觉得那不是在读一部讨论词的文学理论书,而是在欣赏生命的情境。当王国维说阅读词要有三个境界的时候,他说的三境界竟然完全是三首词。

比如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说,昨夜好像秋风吹起,树叶都掉光了,一个人有一点寂寞,独自走上了高楼,看到延伸至天涯尽头的一条路。这几乎是在描述一幅画面。其实我们那个年纪也还真的不懂,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境界?可是因为文字的优美,就被它吸引住了,感觉这样的词句好像在说明一种生命的状态。

然后他说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说,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爱到废寝忘食,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天天瘦下去,衣服穿起来都显得宽松了,却仍不后悔。这里面有一种执着,有一种狂热,有一种没有办法解释的陶醉。其实我们当时也还是懵懵懂懂、模模糊糊的感觉,只觉得句子很美,但还不理解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

最后他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你一生都在寻找一样东西,但怎么找都找不到,在茫茫人海里,找来找去找不到真正的知己,几乎到了绝望要放弃的时刻,突然一回头,发现那个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就在身边,只是自己一直没有发现而已。王国维就这样把阅读词的经验讲完了,也把人生的经验讲完了。

我刚刚提到,这样的东西在我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甚至个人的成长经历里,变成了生命中的一个记忆。我想十几岁的小孩都很喜欢热闹,一次有个朋友过二十岁生日,大家一起去唱卡拉OK,点蜡烛、唱歌,然后朋友散尽了,一个人在家里,忽然面对着孤独,心境很寥落。这时会想:自己竟然也二十岁了,二十岁是什么?然后那晚失眠。忽然想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讲的是个体生命面对自我的孤独,那个时刻的寂寞,那个时刻对自己反省、和自己对话的关系,以及面前展开的遥远的天涯路。这个句子就是这样忽然冒了出来。我想东方美学跟西方美学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有很大一部分是你自己生命的印证与领悟。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