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字的祸患

1、文革中,电建公司老李,家有三个小孩,老大李麦、老二李稻、老三豆豆。文革开始后领袖写了“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老李被揪出来接受批斗,会场上一位老工人对着他义正词严地批判道:“李××,你满脑子都是资产阶级臭思想,给孩子取名都是大米、白面,全是……细粮。”老李在批斗台上,挣扎着抬起被强按着的头颅,忍不住反驳了一句:“我们家老三叫豆豆,大豆可是粗粮。”

2、文革中荒唐事实在太多了,电建公司的化验员盘美英被贴满了大字报,标题是:打到反攻倒算的反革命分子盘美英!盘美英的罪名就在于她的名字:盘是代表盘踞在台湾的老蒋,美英就是美帝和英帝。真不知她老爸老妈当时是否健在,是否后悔给女儿起了这样的名字?

3、我有个同事叫苏美德,文革中他因为这个名字吃尽了苦头,一次在批斗会上被质问的汗流如注。一个造反派说:“苏就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美就是美帝国主义,德就是德国纳粹!你的野心何其大也!”革命群众激愤地高喊“打倒苏美德!”口号声此起彼伏。

4、一次,一个名叫“苏涛”的干部在群众大会上受批判。一位发言者在义愤填膺、声色俱厉地宣读了他洋洋洒洒的“激扬文字”以后,煞有介事地说:“革命同志们,大家一定要提高革命警惕呀!阶级敌人向来花样百出、诡计多端。你们看,他的名字叫‘苏涛’,颠倒过来就是‘逃苏’!就是妄图逃跑到苏联去!崇拜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狼子野心何其毒也!”一句话使全场哗然、群情激愤,马上有一“女高音”振臂高呼:“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叛徒、特务!”那苏涛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姓名居然惹出这么大的祸端!

5、文革期间,看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布告,有一个“反革命分子”被判7年徒刑,罪名之一竟然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美帝国主义头子肯尼迪死后,他给其儿子取名迪安以示纪念。”

6、包四中的一个教师,按时间的先后次序,为三个孩子分别取名为:建国、建民、建党。文革中,有人检举说他想建立国民党。因为其三个孩子名字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国民党”,所以,这位教师被冠以“反对共产党,妄想变天”的罪名,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判刑两年。

7、老邻居刘大夫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光宗,一个叫耀祖。文革来了,要破四旧。他忙给孩子改名,一个叫卫东,一个叫卫彪。1971年,林彪事发,亡命温都尔汗,刘大夫慌忙去派出所给卫彪改名为卫江,以为这下万无一失。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刘大夫感觉卫江这个名字也不妥,又去派出所想把卫江改为卫华。三番五次,派出所嫌麻烦,没给办,二小子今年五十了还叫卫江。

8、父亲有个同事叫张立江,其独子叫张成山。文革期间,张立江突然被打成反革命,成了群众专政的重点对象。他质问“群专”组长:“我犯了什么罪?”“你还问我,这是谁都清楚的。把你们父子名字加在一起,不就是‘成立江山’、妄想东山再起吗?”,“群专”组长如是说。

9、大同县某公社大队书记钱光禄,1958年结婚,当年得子,按辈分起名钱华泽。1964年,钱又得一子,按辈分起名钱华东。几年过去了,风平浪静,儿子的名字没惹起任何麻烦。文革一来,有人发现问题了:钱氏二子的名字,去掉姓氏字和辈分字,就剩“泽东”二字了,如此一来,就等于钱光禄生了泽东,钱光禄成了泽东的爹。这当然是对伟大领袖的恶毒攻击,钱光禄于是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10、有人因名得福,有人因名惹祸。我家乡有个叫胡跃进的,可能是在大跃进年代生的,爹妈就起了这个名。到了文革时这个名字就惹祸了,说是污蔑大跃进,并因此遭到多次批斗。

11、1966年8月,北京航空学院红卫兵发现后勤处大字报上有一人名为“蒋登陆”,众人寻至锅炉房找到事主为50余岁老者。审知,其为贫农,清代光绪时出生,村中学者依据家族排名起之,和蒋介石无关。遂又寻至人事处,勒令为其档案更名,否则无产阶级铁拳将无情痛击。

12、妻子1977年去哈尔滨锅炉厂出差,在招待所遇到了一个南方来的女同志。当妻子问到她的姓名时,那个女人羞愧万分,悄悄地告诉妻子说:我叫王光美。几天后熟悉了,那个女人对妻子说,她为父母给她起的这个名字懊恼万分,文革中孩子入托、读书报名、参加少先队都没少遇到麻烦,直至打到了四人帮,刘少奇平反后,情况才渐渐好转。

13、不才全名叫韩丽明,有附丽于人之明德之意,(“说而丽乎明”《易‧睽》);(“帝体丽明,仪辰作贰”《文选‧颜延之〈应招宴曲水作诗〉》)。

我在在文革中罹难时,每次批斗,总有人拿我的名字取笑,说我的名字男不男女不女,怀疑我是不是个二尾子。

其实,在民间,古往今来一直盛行男起女名的风俗。男尊女卑,将男孩名字起做女名,自甘下贱才比较好养。还有,中国自古以来就对男取女名不甚讲究。今天我们只要一看到武雄、根旺之类的大名,就知道一定是昂藏七尺的须眉男子;而听到淑贞、丽美之类的芳名,也一定会想像是娉婷可爱的窈窕淑女。但这种联想在古代则不一定应验了。例如《孟子·尽心篇》里提到,那位空手搏虎的勇士,大名竟然叫冯妇;而《左传》里第一位君王鲁隐公,大名竟然是息姑。如果只依这两位仁兄的“芳名”去想像,必然只会以为是女扮男装,安能辨他是雌雄呢?

后来,我发现了以上依据,对自己的大名也就释然了。

后记:

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为文反对避讳的,大概就是唐代韩愈的那篇《讳辩》了。话说唐代郑王后人李贺,字长吉,7岁能诗,文名轰动一时,韩愈因而劝他去考进士。但等李贺中了进士后,其他人却毁谤说,李贺之父名为“晋肃”,因为犯了“进士”的讳,李贺因此不该去考进士,韩愈就以《讳辩》一文为他申辩。其实早在《礼记疐曲礼》上便有“二名不偏讳”的说法,意即避讳只要两个字不要完全一样即可,更何况“晋肃”与“进士”仅是声近而已。

在以往的封建社会里,取名时除了因避讳要注意字音之外,更要提防因字义造成的“犯上”或“谋反”等不当联想。即使到了近现代,仍不时出现一些因“名”贾祸的故事,文革尤甚。

2013-05-30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