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传言天量信贷数据要来,银行的压力为什么还那么大?

最近市场普遍传言,1月份的信贷数据可能再创新高,达到天量的2.8万亿左右。这相当于2015年1月1.47万亿的一倍,可这才短短几年。这个数字也大幅高于去年1月的2.03万亿和前年1月的2.51万亿。

从四万亿政策以来,中国的信贷简直可以用飞速增长来形容,2008年全年的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才4.9万亿,9年时间,去年已经超过13万亿。10年时间,新增信贷规模可能接近翻3倍。

回到一月份的预期数据,这很有意思。因为近期银行普遍反映额度紧张,都放出天量信贷,为什么还额度紧张?

旁道被堵正道挤

开年以来,各类金融监管政策陆续加码,包括委托贷款、保险资金运用、地方平台等等,还有目前并未正式落地的资管新规的影响。这导致了表外的融资需求被挤压,都必须回到表内。比如,过去信托可以对接银行理财,给房企、地方平台等输送资金,现在查得严了,那么这些实际的资金需求必须寻求合规的途径,回到银行信贷这里来。

也就是旁门左道被堵了,所以挤上正道上的车就更多了,银行信贷就是正道。这个正道会越来越拥挤。

所以,信贷规模事实上可能扩大不少,但是银行自己却感觉越来越紧张了。

这是主要的原因,其他的原因可能还包括:经济企稳向好,因此,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比较旺盛。去年底积压的房贷在年初集中投放,导致居民中长期贷款可能增速仍然较快,一些城市在元旦后,房地产市场明显开始冒热气。

跷跷板失衡了

对于银行来说,虽然看似实体的融资需求在高速增长。但是它并不好受。因为银行放贷是有严格的监管指标控制。信贷扩张,也就是资产端扩张了,但是存款段却锁死了,并没有同步扩张,相反银行存款却在迅速萎缩。

去年前11月银行的储蓄减少了7000亿。没有负债端的扩张,哪来资产端的扩张,没有存款,哪来贷款?所以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监管压力来临,实体的融资需求可以迅速回表,往银行贷款这个正道集中。可是存款却集中不了,因为存款利息太低了。

在这几年,银行自己革自己的命,发展了大规模的理财,抬高了市场的利率,后来一些互联网机构和货币基金机构合作,又吸纳了大批资金,比如余额宝迅速做到上万亿规模,收益率可以倒4%。这时,谁还愿意将钱存在活期0.35%或者一年期定期1.5%(还赶不上CPI,是实际上的负利率)的银行中呢?

贷款回表内,存款不回表内,所以银行资产负债的跷跷板出现了失衡。这就是银行的压力。

去年年中的时候,市场在讨论,一年期的SHIBOR的利率已经超过了贷款基础利率(SPR),简单来说也就是面粉比面包贵了,可是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过去,银行可以通过同业市场来拆借资金,迅速做大资产规模,尤其是一些激进的城商行农商行,但现在这票玩不下去了。这既有监管的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靠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赚不了钱了。

虽然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已经比较充分,但是信贷市场的价格机制调整仍然是僵化的,尤其是存款,调整的幅度有限。两个市场的割裂导致了套利空间的存在——居民将存款取出,投向余额宝,获得4%的收益,余额宝则投向存款和货币基金,获得高收益。显然,在这个游戏之中,相比货币市场的高利率,银行被边缘化了。

因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继续推进,需要形成市场利率的一个核心的锚——国债、shibor、银行间回购利率,或者其他。但当前,还没有形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银行则需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拉存款。

会带来什么影响?

目前数据尚未发布,如果真如市场所预期的,可能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居民按揭贷款的数据,银监会2018年的工作已经提出了要求降低居民杠杆率,那么如何降?居民的按揭贷款会不会年初出现大增的情况?这对一些地区后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再就是银行股会怎么走?去年资管新规征求意见时,市场普遍担心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的冲击,但是年初,银行却出现了一波凌厉的涨势,原因主要是经济好转,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好转,与地产股上涨类似,这似乎是对2017年银行业绩的补涨,是对去年经营业绩的估值修正。

因此,有分析认为,如果一月信贷天量,将可能会推动银行股再来一波行情。但前沿君认为需要谨慎防范政策风险,目前资管新规仍未政策落地,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包括银行业集中反映的问题,政策的不确定性仍然较高。

当然,数据发布之后,最关键的是看决策及监管层如何看这些数据,就如M2增速奇低,但监管层普遍认为这是金融去杠杆成绩的体现,那么M2低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新增信贷大超预期,监管层也认为是“去暗道开正道”的结果,那么信贷高增长可能还会持续。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