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桑吉号”东海沉没后 中国渔船疑不顾污染风险继续捕渔

专家称那些看得见的油污只是燃油,油轮所泄漏的油产品无色,但含有剧毒。

上月一艘油轮在东海撞翻沉没,泄漏大量油污,该海域的海产与海洋生物或已被污染,引起广泛关注。BBC获得的卫星图像和数据,显示事故发生后,该区仍有持续的渔业活动,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渔船。独立专家表示,过了一段时间后,中国当局才开始限制涉事海域的渔业活动,中国媒体的报导也间接证实了专家的说法。

载有13.6万吨(或近一百万桶)的桑吉号油轮早前航向韩国期间,与1月6日在东海与一艘货船相撞,一周后沉没;专家称,今次是最大规模的海洋漏油事件之一。

与浮在海洋表面、能够察觉的浮油不同,凝析油无色无味、并可能含高毒性。事发后,中国农业部将油轮沉没处半径30海里范围,划定为管制区,渔船不得进入该区作业。

中国是主要海产出口国,事发海域以盛产海鲜闻名,渔获(海产)包括蟹、乌贼、黄花鱼、鲭鱼等等。

“据我们分析,事故发生后该处的渔业活动如常,包括油船沉没地点方圆60海里。”专门追踪渔业活动的非牟利组织OceanMind首席分析师布拉德‧索尔(Brad Soule)对BBC说。

BBC多次向中国国家海洋局查询有关捕渔的情况,但对方没有回应。

专家称那些看得见的油污只是燃油。

桑吉号在撞船后向南飘浮了50至100海里才沉没,意味油轮在沉没前,可能已持续漏油一段时间;中国交通部称,船舶沉没水域的水深115米。

OceanMind估计,1月6日(即撞船当日)至1月25日期间,超过400艘渔船在该海域活动,其中13艘出现在沉没地点的方圆60海里。

“在1月26日至2月14日期间,事发海域发现了146艘渔船,其中两艘活跃于沉没地点的方圆60海里。”

索尔表示,OceanMind根据渔船发出的讯号进行分析,只收集航行速度较慢的渔船资料,从航行速度推断,这些渔船正在捕渔。许多渔船均配备可发放无线讯号的收发器作通讯设备以加识别。

“桑吉号漏油后,渔船继续在潜在污染区域活动,中国到近期才停止有关渔业活动。”曾帮助多个政府处理漏油事故的知名海洋科学家理查德‧斯坦纳(Richard Steiner)说。他在事故发生后电邮予中国政府,建议中国立即暂停该区所有渔业活动,并指中国不会希望受污染的海产进入消费市场。

“他们有回应我其他建议,但就没有直接回应这一点(暂停渔业活动)。”

另一监察渔船的国际组织全球渔业监测站(Global Fishing Watch)也有类似发现。

“桑吉号1月6日撞船后,我们分析侦测所得的捕渔活动情况,与去年同期作比较。”全球渔业监测站的保罗‧伍兹(Paul Woods)对BBC说:“整体(总体)分析显示该区渔业活动在事故发生前后,没有大幅度改变。”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中国政府在油轮沉没后两天、即撞船后十天之后,下令禁止渔船进入该区域。新华社1月17日报导:“16日,上海海上搜救中心协调了13艘船舶在现场继续开展应急处置行动:加强海面油污监测,与现场日韩船舶保持信息沟通……在难船现场继续实施安全警戒,维护现场通航秩序,要求附近商船、渔船远离,防止发生次生事故;现场不间断发布中英文航行警告,要求过往船舶避让。”

国际油污问题专家伍兹教授称,中国政府介入得太慢:“照片可见,撞船后桑吉号已经开始泄漏大量油污。”

“假设事故后该处的海流为1节(即每小时1海里),污染物很可能已下游飘浮了200里。”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北京的官员在2月1日公布,在沉船四至五海里范围内捕获的鱼类样本检测出石油烃,这表明可能出现了凝析油污染。

(编按:中国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在当天表示,有两个样品的石油烃含量,超过了国家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第一类标准(即每公斤15毫克),但未超过第二类标准即每公斤50毫克。)

“不论是任何漏油事故,燃油都会对海洋造成伤害,但煤油和汽油在水层逗留时间较长,对海洋生物影响更大。”英国布莱顿大学海洋生物学家科里娜‧乔坎博士(Dr Corina Ciocan)说。

“软体动物、滤食性动物、固着动物、养鱼、珊瑚鱼更容易受油污所影响,因为牠们在有限的水域活动,会吸收大量的石油烃。”

专家认为,重大漏油事故发生后,暂停渔业活动应为当局采取的第一步。

“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油台漏油事故后,当局立即采取行动(暂停渔业)。”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科学家克里斯‧雷迪(Chris Reddy)说。

但雷迪相信,东海漏油事故只会对该处的海洋生物有即时性的影响,而不会有长期海产污染风险。“这些油污很快就会被较干净的海水淡化、被微生物吃掉或蒸发掉,不会积聚化学物,带来污染海产的威胁。”他说。

被问到出事海域海产是否已经流入市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不作评论。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